“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建议45岁以上人群以及肺癌高危人群尽早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早筛。”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呼吁大众要重视肺癌早筛。近日,阿斯利康肺癌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在哈尔滨召开,百余位肺癌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与会专家表示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但早期筛查与免疫治疗却有望延长肺癌患者生存。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在论坛中发言
及早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
肺癌位居我国癌症疾病负担首位。据统计,仅2020年我国新发肺癌患者就超82万人,因肺癌死亡人数超71万,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23.8%。“高危人群一般年龄比如说在50岁、55岁以上,有肿瘤家族史的,既往有过其他肿瘤病史的,或者有吸烟史。”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方文涛主任说。一般来说,恶性肿瘤年纪越大的人发病率越高。同时,肺癌的发病率也会受到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吸烟等一些有害、不良物质造成的外部影响和一些遗传因素、肿瘤家族史的内部影响。
但随着近几年我国低剂量螺旋CT筛查用的越来越普遍,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使患者获得了较好的预后。“大型研究已经证实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使肺癌死亡率下降20%。”于金明院士介绍,肺癌的年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45岁之后显著增加,因此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群以及肺癌高危人群应该尽早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早筛,年纪较轻、不吸烟的群体也应重视定期的体检。
免疫治疗有望临床“治愈”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80-85%为非小细胞肺癌,约三分之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到Ⅲ期(即局部晚期), 也就是说每年新确诊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有23万,而绝大部分ⅢB期和ⅢC期的患者不可切除。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同步放化疗是这部分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5年生存率不足两成。
而免疫治疗的出现则突破了放化疗的单一选择,为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于金明教授表示:“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后,使用免疫治疗能获得持续而稳定的生存期获益。甚至也有了患者在使用后总生存期(OS)的相关数据,部分患者能跨越五年这一时间界限,实现‘临床治愈’。”
对于可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来说,术后复发及肿瘤转移等风险也不容忽视。而随着对免疫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也开始崭露头角。“现在讲的围术期是更大意义上,更广泛的概念。我们也发现即使手术做到了肉眼根治的切除,并不代表这个肿瘤就被治愈了。”方文涛主任认为围手术期其实是涉及到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或者是诱导治疗、手术的治疗以及手术以后的辅助治疗,甚至治疗以后定期的随访复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学科主任刘基巍教授则认为,对于三期不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可以同步放化疗以后再用免疫药物维持治疗,这个维持治疗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整体的无进展生存期。
与会专家指出,放眼未来,免疫治疗也将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降低肺癌早期患者术后复发风险,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增加治愈希望。
免疫治疗已经突破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瓶颈
据介绍,仅占全部肺癌患者数15%的小细胞肺癌是一个典型“癌小鬼大”的癌种,其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约三分之二的小细胞肺癌患者诊断即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即癌细胞已在整个肺部累及扩散,甚至向其他器官转移。虽然小细胞肺癌对于化疗相对敏感,但短期内极易二次进展,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为3%。
“小细胞肺癌对放化疗敏感,但同时特别容易转移,实际近30年来,在没有免疫治疗以前,小细胞肺癌是没什么太大的进展,也就是单纯性的化疗、放疗,再有一些靶向治疗。”刘基巍教授表示,近年来免疫治疗已经写入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治疗指南,采用化疗+免疫治疗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整体的生存期。据介绍,近年来免疫疗法在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的运用给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已获国内外多部权威指南的一致推荐,突破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长期生存困境,使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中位生存期可以用“年”来计算。
“免疫疗法的出现,实现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历史性突破,其长拖尾效能够突破过去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的长生存获益,与单一化疗相比,能为患者带来长期生存获益,并成为新的标准。”于金明教授补充道。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姜颖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