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气象北京,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07时,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为北京140年以来最大降雨。
特大暴雨之下,人们可能会产生疑问,不都建设海绵城市了吗,怎么还会有这么严重的洪涝灾害?所以,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可以应对多大的降雨量?北京特大暴雨,应不应该拿“海绵城市”说事儿?南都新知为你科普。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像海绵一样有效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控制雨水径流——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想要建设好海绵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屋顶、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举个例子,普通的城市道路多是水泥、沥青等硬化道路,没有生态渗透性,一遇到暴雨就容易积水。而海绵城市的道路则是可渗透的混凝土路面、可渗透的地坪、可渗透的沥青路面等,这些透水性较好的铺装可使雨水能直接渗透到地下水系统,基层下面的土壤获得雨水,就变成所谓的“海绵”了。
其次要运用“渗、滞、蓄、净、用、排”六字“真言”。这并不是将传统排水系统推倒重来,而是一种“减负”和补充。
·渗:改变路面铺装材料,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
·滞:通过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让雨水聚集到一个地方,以时间换空间。通过“滞后性”,延缓径流形成高峰。
·蓄:通过地下蓄水池等将雨水蓄起来。
·净:通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等净化水质。
·用:雨水经多层净化后,用于建筑工程、绿化灌溉、洗车等。
·排:通过市政管网将水排入河流。
最后,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023年6月3日,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拍摄的一个新改造完工的小区广场可透水地面。新华社发
海绵城市可以应对多大的降雨量?
虽然海绵城市能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应对所有的暴雨。在海绵城市建设时,都有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和对应的设计降雨量。
所谓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的是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以北京门头沟为例,该区自2018年以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目标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5%,对应的设计降雨量(24小时)为25.9mm。
又比如江苏镇江,其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做到应对30年一遇的降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80%左右,其对应设计的降雨量(24小时)≥25.5毫米。
再回到北京此次的极端强降雨。截至8月1日17时,北京市平均降雨量达270.2毫米,强降雨持续了69个小时,换算下来,远远超过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海绵城市所承载的25.9毫米的降雨量(24小时)。
就像一小块海绵,倒一碗水可以吸进去,但如果一次倒一桶水,它就吸收不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这样,那为何在设计海绵城市时,不把指标尽量定得高一些?换句话说,把“海绵”尽量做得大一些,吸的水不就多一些?
实际上,考虑到成本等多方面因素,海绵城市的设计通常是基于正常降雨情况下的水量和强度,主要解决的是中小雨、一定量地表水的渗透循环等问题,有建设适用的范围和场景。而城市的防洪排涝,需要多方协同作战,“海绵城市”难以直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2015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里提出的设计目标则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而在实际建设中,不少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都在70%以上。
2023年8月1日,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峪嘴村附近一段被阻断的铁路线上,中铁六局工作人员在清理轨道上的杂物,全力恢复交通。新华社发
如何正确认识海绵城市?
2022年4月份,住建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避免“海绵城市万能论”“海绵城市无用论”。也就是说,海绵城市不是无用的,但也不是万能的。
《通知》里强调,“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就意味着,正确认识海绵城市,首先要区分洪涝和内涝。
珠海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创新中心的智慧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所所长佘年表示,洪涝是指降雨导致河水暴涨,由于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河水泛滥涌入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局部的短时强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造成积水灾害。两者的关系可以用“有洪涝必有内涝”来解释。
而海绵城市是针对内涝的最佳解决方案,面对洪涝灾害时,它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左其亭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海绵城市的作用不能夸大,通常海绵城市的设计有一定的蓄水标准。比如,几年一遇这种等级是可以应对的,超过这个标准,它就没办法了。而且海绵城市一般是‘小洪水起大作用,大洪水起小作用’,洪水越大,它的相对作用就越小。”
7月3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路一处积水路段,工作人员进行紧急排水。新华社发
7月31日,故宫太和殿台基的螭首吐出雨水。新华社发
该如何应对大的洪涝灾害?
既然海绵城市解决不了大的洪涝灾害,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洪涝呢?
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在它的分散型和集中式结合的蓄水与排水能力内,减缓超标准洪涝灾害,但不能消除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的损失。
“当要发生超标准的特大自然灾害,人类可以做的事是预报和预警与调度,利用可能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前防范,尽可能减少或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整合:刘兰兰 实习生 杨楠
美编:林泳希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南方周末、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新华网、人民网等
编辑:刘兰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