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增强CT必须打碘对比剂,防范碘过敏不靠皮试靠规范化流程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08-04 14:52

医学影像作为现代医疗最为关键的平台科室,能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的预判提供重要的参考。而多排CT这一影像设备出现后,更是能够快速、精准地发现毫米、亚毫米级的病灶,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治疗依据和治疗效果预判。

“80%的CT检查是需要用到碘对比剂来进行增强扫描的,而运用碘对比剂后有极低概率发生过敏样反应的,而且根本不能通过碘过敏试验来加以预判。”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后任主委梁长虹教授表示,防范和处置CT检查中的碘对比剂过敏问题,需要通过规范的流程和过敏样症状规范处置来降低危害。

80%的CT检查都需要用上碘对比剂

从十九世纪末期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的穿透效果,并将之运用到了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佐证。

然而人体中正常情况下某些组织器官的对比度相似,正常的组织与病变的组织密度相似,缺乏对比度,即便使用了常规的X线检查,在成像上也很难准确地区分组织器官或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

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了用人工的方法,将对比剂、造影剂引入到体内,来增强组织、器官之间的对比度,把所要检查的部位或者是病灶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的方法。比如在现代消化内镜成熟之前,人们要检查消化道疾病需要通过钡餐检查一样。患者需要服用钡餐后,通过影像科检查,来判断患者是否有胃溃疡、食管反流以及肿瘤等疾病。

影像对比剂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发展到了现在,进入到现在广泛运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的阶段。“该对比剂能够很好地改变不同组织器官的对比度,能够更为精准地诊断出毫厘之间的微小病灶。也能反映不同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状态,能够辅助判断治疗疗效。”梁长虹教授表示,目前提及的CT检查中,除了在诸如慢阻肺、肺癌、支气管咯血、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中可以用CT平扫来检查外,其余的CT增强检查都需要使用到碘对比剂,以便把所要检查的部位或者是病灶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超过80%的CT检查,都需要运用到碘对比剂来进行‘增强’。”

图片

新华社图片

有较低概率发生过敏样反应

但大量证据表明碘过敏实验帮助不大

梁长虹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当相对稳定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中后,其以相对微创的方式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碘对比剂也一样,那就是可能出现过敏样反应或造成对比剂相关的肾损伤。

梁长虹教授表示,一般的碘对比剂过敏以轻微的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以及皮疹、发痒等一过性症状为主。也有约十万分之一的极低概率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重度过敏。“每一个医学影像中心都有对比剂过敏对症处置的规范流程,而且在使用碘对比剂做CT检查后,我们也会要求患者进行半个小时的医学留观,此举也是为了避免延误病情。”

从1990年开始,国际、国内对CT增强检查中的碘对比剂应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试验。一方面验证了目前通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的严重副反应发生率极低,同时也验证了严重副反应的发生在做与不做碘过敏实验之间没有差别,碘过敏实验并不能给患者带来明显获益。“也正是基于国际、国内的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目前中国药典、说明书中都没有要求必须进行碘对比剂实验。”

也正是由于现有的碘对比剂安全性得到了验证,临床上使用时的绝对禁忌证也比较少。“如果第一次做CT增强时运用碘对比剂出现了严重副反应,其第二次在做类似检查时,医生们都会特别慎重。再就是严重过敏体质人群,我们在进行碘对比剂影像检查前也会综合评估。必要时更换其他的影像检查手段。”

此外,由于碘对比剂可能造成肾脏损伤,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并不建议进行CT增强检查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在做CT检查前也需要主动告知基础疾病状况。

梁长虹教授表示,为了降低重度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医学影像中心往往会在CT增强检查之前对患者或监护人告知对比剂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且对过敏后反应发生后有一套晚上的处置流程。

CT检查Q&A
           

Q:什么是CT增强检查?

A: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学影像与康复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影像对比剂使用指南的制定者梁长虹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影像学检查已成为现代医疗流程中的核心环节。CT则是众多影像学手段中的中坚利器。大约80%的CT检查,例如肿瘤、血管性疾病、部分炎性或外伤性疾病等,需要在CT扫描过程中对受检者注射碘对比剂来获得必要的诊断信息。这种CT检查称为“CT增强检查”。碘对比剂快速注射进入人体后,通过血管抵达病灶,能提高病灶的对比度,有利于发现病变,同时探明病灶内血管分布的状况,这对辨别肿瘤良恶性、明确病变累及范围、治疗疗效判断及评估血管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极为重要。


Q:注射碘对比剂安全吗?

A:梁长虹教授表示:碘对比剂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但和其他众多药物一样,不可避免地存在极少数患者注射后出现过敏的概率。绝大多数过敏患者以轻微的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皮疹、皮肤瘙痒等一过性症状为主,无需特殊处理。约有十万分之一的患者会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重度过敏症状,需医务人员对其实施紧急处理措施。


Q:如何减低患者过敏的概率?患者发生碘对比剂过敏后又应如何应对?

A:梁长虹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当相对稳定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应用于临床医学影像中后,其以相对微创的方式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但凡事有利就有弊,碘对比剂也一样,那就是可能出现过敏样反应或造成对比剂相关的肾损伤。

梁长虹教授表示: 全球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进行碘对比剂“皮试”并不能预测,也不能预防患者发生过敏。预防和处置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需要通过医疗机构建立规范的CT增强检查流程实现。 

CT增强检查前,需严格询问、核查患者是否具有CT增强检查的禁忌证(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曾经碘对比剂过敏史、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等);检查过程中需规范而密切观察患者状况;检查后需严格要求患者进行半个小时的医学留观,此举也是为了避免延误病情。处理过敏患者,医疗机构更应该构建成熟整套流程并反复演练。例如规范评估过敏患者严重程度,根据不同严重级别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或用药。梁长虹教授强调,在处理过敏患者尤其是危重过敏反应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规范、熟练、果断尤其重要,各大医疗机构务必反复演练这一流程。

广东省人民医院影像医学科为此制作了“应急胸牌”,把抢救过敏患者的关键流程、用药指引印刷在卡片上,与医护人员的工牌绑在一起,扣在胸前,时刻备用。务求所有医务人员在处理碘对比剂过敏患者时做到“零差错”。

800x534_64cc88c587fe1.png

720x979_64cc88c5c28ab.png

梁长虹教授最后表示,CT增强扫描是非常重要且安全的检查手段,医疗机构只要构建和执行规范的检查流程,就能有效预防及处理碘对比剂过敏的情况。他本人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近3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几乎没遇到过因注射CT碘对比剂而导致直接死亡的病例。大家不必对这种检查有过多不必要的疑虑。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杨家琰 通讯员 郝黎 靳婷

编辑: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