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8月7日,最高检印发《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以下简称《改革规划》),共涉及36项改革任务。《改革规划》提出,探索和完善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派驻检察工作机制,推进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典型错案分析、评估、通报制度等。
探索和完善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派驻检察机制
《改革规划》提出完善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健全检察机关能动服务大局制度体系,全面构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现代化制度体系,完善检察机关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化检察管理制度体系,健全数字检察制度体系等“六大体系”共36项改革任务。
在健全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改革规划》提出,完善检察机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协作配合机制。健全检察机关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的工作机制。建立与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常态化协作机制,加大反垄断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力度。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推动建立中国特色涉案企业合规司法制度。
此外,《改革规划》还提出,完善服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机制。健全上级检察院对跨区域金融犯罪案件统筹协调、挂牌督办机制。完善与金融监管部门、侦查机关、审判机关会商机制。协同健全涉众型金融犯罪案件追赃挽损机制。探索和完善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派驻检察工作机制。
推动统一规范治理“醉驾”司法标准
在诉源治理方面,《改革规划》提出,深化检察环节诉源治理改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推动从源头上减少诉讼。研究轻微刑事案件出罪入罪标准,促进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推动统一规范治理“醉驾”司法标准。完善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健全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立项发送、评估考核和落实保障机制。
《改革规划》还提出,健全检察环节信访工作法治化机制。协同推进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完善“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机制。统一部署和深化应用12309检察服务热线系统,建立健全来电诉求转办、内部协调、督办回访等机制。探索建立“异地阅卷、互联网阅卷、现场阅卷”三位一体的律师阅卷服务保障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法律监督机制。
此外,《改革规划》还提出,健全涉外检察工作机制。协同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涉外案件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案件办理机制。深化跨国司法检察合作。健全涉外检察人才引进、选拔、使用、培训、管理机制。
推进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建设
《改革规划》还提出,要完善准确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机制。健全对严重刑事犯罪及时依法从严惩处机制。与相关单位联合制发办理较轻微犯罪案件指导意见。推进审查逮捕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建设。推动完善非羁码等数字监管方式运用。健全完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和强制措施变更审查工作机制。研究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在完善认罪认罚从宽配套制度方面,《改革规划》提出,确保认罪认罚自愿性、真实性、合法性。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完善量刑建议工作机制,逐步扩大常见罪名量刑指导意见的案件范围,推动统一量刑辅助系统应用。建立认罪认罚从宽沟通协调机制,研究起草相关司法解释,解决“从宽”等重点问题。推进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深化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实质化。
建立健全典型错案分析、评估、通报制度
司法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问题备受外界关注。对此,《改革规划》提出,明确司法责任界定标准,准确把握违法办案和办案质量瑕疵的界限。规范违反检察职责线索的移送机制,完善司法责任追究的启动、调查、处理程序和申诉、救济渠道。完善司法惩戒与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执法衔接配合机制。
在完善内部制约监督制度方面,《改革规划》提出,健全案件质量评查制度,加强评查结果运用。完善办案流程监控机制。建立判决无罪案件和刑事申诉案件反向审视制度。建立健全典型错案分析、评估、通报制度。突出质效考核导向,进一步优化检察人员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司法办案廉政风险防控,健全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常态化落实机制。
此外,在完善检察人员权益保障方面,《改革规划》提出,完善检察人员依法履职不实举报澄清和容错免责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检察官依法履职风险防范、人身安全保障机制。推动调整完善检察人员因公牺牲伤残优抚政策。推动法检两院在颁发荣誉纪念章所需年限问题上实现工作时间互认。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