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命叙事重塑“上海风骨”,这部小说受到茅奖评委青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08-11 13:57

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公布获奖名单,著名作家孙甘露创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收获》长篇小说专号首发的《千里江山图》获奖,这是继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后,《千里江山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再获殊荣,也是多届成功合作推出茅奖作品后,《收获》杂志与上海文艺出版社联手聚力打造当代原创文学上海出版高地的又一重大成果。

图片

以“先锋派”闻名于文坛的当代著名作家孙甘露沉潜多年、精心创作的《千里江山图》自2022年4月出版后,第一时间就掀起了文学界、评论界、新闻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潮。《千里江山图》以险峻的故事情节、精确的世态人情和对人物性情的细致刻画、对人性隐秘的深入挖掘深深感染并震撼着读者,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建立了一种精神联系,不仅赓续了“革命上海”的书写脉络,也以其出色的文学成色被盛赞为一部青春热血喷涌、心怀国家民族锦绣江山的长篇经典,一部在文学艺术上大胆探索、迎难而上的传奇之作,是新时代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代表性作品。

图片

著名作家孙甘露

当代著名作家孙甘露,是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上海国际文学周、思南读书会总策划。著有《我是少年酒坛子》《访问梦境》《呼吸》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种译文,被收入海内外多种文学选集。他的写作和文学活动,都构成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从早期《我是少年酒坛子》《呼吸》的先锋实验,到《千里江山图》中危机迭爆的飞速叙事,曾经的先锋派小说家变成了动词的巨人,恢复了其间语言真正的优雅,把个人与家国、历史与现实打通,既保持了历史事件精确性的考证,又进行知识考古形成了一部“上海风物志”,体现出高度精确又充分自由的叙事技艺,完成了一次书写的“轴对称”。它既是文学的,也是红色的;既是主题的,也是个性的;既是英雄的,也是日常的。

《千里江山图》的主题叙事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蕴含激情美学叙事的动态结构。作为一本烛照现实、细节满满的革命现实主义“红色新经典”,《千里江山图》以文学的方式想象和呈现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借一幅传世名画形成了“叙事麦格芬”,沉稳练达地叙述着历史长夜里的生死较量、时代演进中的信仰对决,充满着柏修斯性质的举重若轻。小说构建了行动、智性和理想三者结合的革命诗学,通过互文的形式寄托了浓厚的理想情怀,使得行动的诗学富有浪漫的一面。小说在多处关键场景引用人物对话,或通过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将敌我斗争的格局演进、人民江山的历史大势、忠诚信仰的时代锻造和生死考验的现实抉择,作了不动声色却又令人拍案叫绝、过目难忘的点题,显示出作者把握重大题材创作的不凡功力。

图片

孙甘露亲笔

《千里江山图》的人物塑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千里江山图》似一幅长卷,如一封长信,描绘出一代理想主义者浴血奋斗追寻光明的精神图谱,叙写了他们留存于历史中、传递给当代人的心灵密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刻的精神联系,整部小说洋溢着英雄史诗般悲悯的动人气质。同时作者赋予小说人物以合理真实的人性逻辑,洞察极端环境下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的信仰选择,创造出真实、多样、复杂又幽深的情感世界,其中有兄弟情、师生情、战友情和恋人之间的情感,尤其是经由共同的理想而产生的爱情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千里江山图》创造了独特的小说美学风格。在致敬革命历史文学传统的同时,作者融入先锋文学叙事诗学,在小说结构、小说空间、人物塑造和情感世界的描摹上,引入更有现代意义的叙事技法,围绕一场生死决战,将重大使命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与重点人物的人生观、成长史、恩仇记共冶于一炉,展现出作者高屋建瓴、布局谋篇的深淳思考和娴熟笔力。在开阔、舒朗而又绵密的文本空间里,《千里江山图》兼具明和暗的交织、光和影的流动、静与动的呼应、快与慢的辩证,小说呈现出一幅类似于古典名画“千里江山图”般的空间诗学,如同王希孟巧妙地把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于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之中,做到了动与静、明与暗、辽阔与近景的完美结合一样。作者保留了其精准、优雅的小说叙事手法,在分别由三十四个人物或者地点环境构成的章节中,如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一般,分别推进却也相互联系堆叠,形成一种别致的叙事结构,营造出了极富吸引力的艺术氛围。《千里江山图》也是孙甘露在创意写作上一次生动的探索,在主题叙事和艺术创新两方面实现了有机融合。

作者以深厚的人文学养、广博的知识储备、厚积薄发的创作能力,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纵横捭阖,重塑了另一份与“上海摩登”截然有别的“上海风骨”。《千里江山图》出版后,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孙甘露的长篇新作将纯文学作品的主题叙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评论家认为,《千里江山图》是硬核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又极具故事强度,其叙述格调还葆有新鲜的、充满活力的、动人的、让人着迷的先锋意味,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高度统一,用好看的故事来传递伟大的精神,给长篇小说文体生长了长诗与大剧的血脉、莎翁式的哲学气质,是一部兼顾文学性和主题性的长篇佳作。此外,《千里江山图》还引发了众多读者自发地对小说进行知识考古和深度解析,对小说里的地理、诗歌、戏剧、音乐、绘画、饮食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图片

《千里江山图》影视剧海报

据悉,《千里江山图》纸书热销的同时,上海文艺出版社不断试水破圈融合方式,注重开发《千里江山图》的电子书、音视频产品、影视剧等多元传播衍生品,同时策划《千里江山图》“红色剧本杀”等破圈文学活动,《千里江山图》在融合出版、影视版权和版权“走出去”的推广工作中表现亮眼。《千里江山图》同名电视剧已公布概念海报。上海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侧耳团队8月15日也将隆重推出《千里江山图》广播剧。目前,《千里江山图》已与沙特阿拉伯文学出版中心、英国独角兽出版集团、俄罗斯学术研究出版社等11家出版社达成版权输出意向,达成英语、德语、法语、越南语等十余个语种的版权输出事宜,意大利语等10个语种合作也正在洽谈中。《千里江山图》在融合出版所呈现的火热态势,是当代出版界和文学界围绕一流作家一流作品展开深度合作的积极成果,也将成为一流主题出版物和重大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跨界破圈,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实现两个效益“双丰收”的出版IP标志性样本。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文学繁荣而设立的国内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是中国当代极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之一,每4年评选一次。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5部获奖作品中,《千里江山图》首发于《收获》文学杂志社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的“收获长篇小说”系列,此前提名的10部作品中,《金色河流》《烟霞里》也首发于该系列。本次获奖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继莫言《蛙》、金宇澄《繁花》、格非《江南三部曲》后再获茅盾文学奖。


《千里江山图》创作谈

文/孙甘露

就《千里江山图》这本小说的写作准备和写作过程而言,我把自己视作一个初学者,一个新作者,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小说领域,从头至尾将其视为一次全新的学习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辨析,也是对历史题材写作的辨析和想象。

我想以《千里江山图》这个题目来写一部小说,大概有近20年。当时我和一些非常杰出的艺术家包括画家,在一起聊天,说起了绘画史的掌故。有历史上的、传说中的,也有关于上海的。里面有些内容,后来有写到这本书里去。那是很多年以前,但是具体要写什么,我没想清楚。

大概在一年多前,正好出现一个契机,了解到关于20世纪30年代初非常秘密的一个转移行动——党中央从上海转移到瑞金。从上海到瑞金的直线距离,大概就1000多里地。但在当时是不能这样走的,它必须绕到香港,从上海、广东汕头再回来。历史上的交通线是这样的,这样走的话就是3000里地。这是历史上非常秘密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个行动,《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图片

这个故事的主要背景和情节发生在上海。我出生在上海,一直在这里生活。书中写到的很多地点对我来说太熟悉了,比如书中主角陈千里的弟弟陈千元的住址,实际上就来自我读书的路线。从澄衷中学也即我的母校开始,四年时间里我沿着现在的唐山路,在公平路/唐山路那个路口上,一直经过下海庙,然后是提篮桥监狱的那个围墙,再一直经过书中描写的陈千元租住的地方,穿过霍山公园,一直到临潼路、到榆林路回到自己家。那个时候没有分初中、高中,就是中学,中学四年我每天来回一遍。虽然都是很简要地写,但我对这个环境非常熟悉。

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朋友都给我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我得到了海量的材料。但因此也遇到一个问题——怎样把你的经验和可能有的材料聚拢起来,使它变成小说的一个部分。这实际上经过了漫长的考虑,不仅仅是写作过程中的考虑。我觉得写作,关于历史的想象也好,历史材料的运用也好,它不是一个越来越多的过程,而是一个减法——怎么样越来越少。实际上大部分的东西它只是提了一笔而已,像陈子善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其实就是一个名字,三个字,跟他谈论了半天,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是非常愉快的。

关于“红色主题”,这个题材的写作当然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前辈作家们写了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的《红岩》就是一个示范性的作品。但也有一些作品虽然主题非常好、非常突出,然而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些吃力。我觉得要突破一种比较概念化的写作,在形式上找到一种比较特殊的、跟这个小说的故事内容比较吻合的方式。我在想,中央特科和国民党党务调查科这么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以我们通俗讲的“谍战”这样一种类型小说的方式来写作,应该是非常契合的。当然它不仅仅是为了这样而这样。回到根本上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个大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思潮,让你想起来就很激动。有的作品可能是通过家庭、通过爱情、通过一些人生的变化来写,而我觉得这样一个大时代进入到写作——当然也因为它压缩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切面:人物的个人遭遇、经历成长以及感情,实则都是通过引述,像一个背景一样被带出来了,而不是放在最前面来写的。所以,所有这些人物仿佛都生活在公共生活里面,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秘密的生活。这个是非常刺激人的想象的。

谍战小说里边的人物是非常多重性的。当然《千里江山图》这个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并不在这里,它讲的是一种信仰的选择、理想的选择:人们到底是怎样看待他的信念和道路的?换句话说,在动荡的时代,你到底站在哪一边?我觉得这才是最严峻的人性考验,这跟我们说的谍战故事结合在一起,才是有意思的部分。

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荷马,想到他的返乡之路和史诗,想到叶芝的那句话:悲剧正是开始于荷马,而荷马就是一个瞎子。时常也会想到布莱希特,他对情境和陌生化的思考。也会想到戏剧《哥本哈根》,想到历史上那些隐秘的时刻,人们怎样置身于几乎无法克服的黑暗之中。时常也会想到莎翁,那种认为讲述别人的故事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的方法。间或会想到萨特,他笔下的戏剧,关于禁闭和思想对立的争论。想到卡尔维诺,他的一部关于年轻的游击队员被囚禁的小说。有时也想到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那逆流而上的灼烈的旅程。想到那些烈士如何看待百年以后有人尝试在上海的街道上重塑他们的身姿。想到无数艰难的时刻,比一部小说的写作更其艰难的时时刻刻。

从根本上说,百年来,这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涌现了多少人,多少思潮,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写作,从这样伟大的历史事件切入写作,从这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切入写作,是作者的幸运。

也正是在准备这部小说的日子里,获得一个契机,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文学的传统,重新认识外国文学的影响,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一次机密的行动,也是一次返乡之旅,一次对未来的展望之行。通过小说的叙事旅程回溯时代的风貌,通过街巷、饮食、视觉和味觉唤起乡愁和城市的记忆,唤起对家国命运最深切的痛楚,对大变革时代的拥抱和体悟。旗帜飘扬,时钟滴答,一切都迫在眉睫,普通的年轻战士,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充满危险的旅程。

这部小说涉及了上海、南京、广州三个城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一个故事的上卷,遥想如果未来有下部的话,还有一条隐含的复杂线索也许会在武汉这座城市展开。彼时,这幅画卷方才完整地合拢吧。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那些隐姓埋名的烈士,那些以假名或者外号出生入死的烈士已经长眠地下。缅怀他们,记述他们的事迹,使其传之久远,其旨意正是内在于文明的结构之中,江山千里,绵延不息,田野上、城市间劳作的普通人,擦拭汗水时,当会心怀感念。

编辑:黄茜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