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员李俊升:援外近十年,填补当地技术空白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3-08-18 15:04

南都讯 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60年,8月1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2023年“最美医生”代表分享经历,其中包括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

图片

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队员、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医院外科主任李俊升。

李俊升在会上介绍,2007年他加入援外医疗队大家庭以来,先后6次近10年时光在中国政府援助卢旺达的马萨卡医院和基本戈医院工作。他和队友们扎根非洲,克服工作条件艰苦、气候环境饮食等不适应,出门诊、查房、值守24小时全天候急诊、开展高难度手术、填补当地技术空白。

李俊升讲述了印象深刻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是2012年参加的一次大使馆组织的义诊,在当地北方省鲁林多医院,当地地处高山,交通非常不便。当天看了300多病人,做了6台手术。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多年腰腿疼,拄着拐杖的病人,义诊的中医进行了30多分钟针灸、20多分钟拔罐,他当时就从床上下来把拐杖丢了,就能走了,当地觉得很神奇,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二个故事是在马萨卡医院工作时候碰到的18岁的孤儿,后腹膜长了一个纤维瘤。经过中国医疗队团队3个半小时的手术,成功把这个瘤体与下腔静脉分离,出院的时候,他非常感动,在我们手上用笔写了一行卢语,意思是“非常感谢你们,中国医生,是你们给了我生的希望。”

李俊升认为,友谊的更进一步是和医护的一步步合作中积累的,当地人开始可能怀疑能不能给看病,后来发现中国医生都是实实在在、真心真意为他们患者治疗。 “其实人心都是相通的,你真心真意帮助他们,他们会知道的。”他说。

会上,李俊升对即将踏入医学院校的学生们提出几点建议:第一,首先要打好医学基础,它不仅是医学的起点,也是构筑医学高楼大厦的基础。第二,一定要热爱祖国,奉献岗位。医学无国界,但是医生有国籍,在学习和深造中,无论走多久、无论走多远,一定不要忘记来时路、回家路。第三,一定要精进自己的技术,用仁心仁爱去完成自己的医学人生路,无论何时何地,每天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技术,尽职尽责地为患者服务。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致敬中国医师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