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用文字说话。大家看我的书就知道我的心路历程,知道我对音乐的热爱,以及我希望音乐能够更好地陪伴大家,度过人生的一些时候。人生有苦有乐,酸甜苦辣都有,但音乐是最好的陪伴,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著名音乐评论家刘雪枫说。
8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纯粹读书会(第171期)”在北京SKP举办,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著名指挥家、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余隆,著名作家余华,著名文学评论家唐晓渡,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杜永寿,著名旅意歌唱家、音乐教育家栾峰老师,著名歌手、民族管乐演奏家、格莱美大奖获得者吴彤,《得到》创始人罗振宇,中国著名合唱指挥家田晓宝莅临现场,围绕刘雪枫三部最新音乐艺术随笔《日出时让悲伤终结》《音乐的精灵》《贴近浪漫时代》,共话“音乐的阅读力量”。活动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由唐晓渡主持,下半场由刘雪枫主持。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他是一个“伟大的引领者”
还在作家出版社任职时,唐晓渡曾经是《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一书的责编。他回忆道,在审读书稿的过程中,一直怀有某种深深的感动。这种感动对应于他心仪的写作状态:“其中诚挚的生命/审美体悟、精湛的专业眼光、广博的人文知识、气韵生动的语言技艺,和某种更高的、统摄性的境界追求混而不分。”
唐晓渡
在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激起的持久的感动前,一本音乐随笔是否有市场这个问题变得无关紧要。“我认定这是一本注定要由我来做的书,它将成为一个读者对一个作者,或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表达敬意的方式。”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这段时间一直在出差,随身携带阅读的正是刘雪枫的这三本书。他认为,这三部音乐随笔见证了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音乐国内外交流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的“在场”。“他描写的指挥家也好、作曲家也好,可能有一部分有直接的采访。这个可能和我们一般在学院里面从事音乐研究还不一样,最可贵的就是这套书除了是个人音乐的心路历程之外,某种意义上还是刘雪枫个人音乐的生命经验。”
吉狄马加还指出,刘雪枫的文字很细腻、讲究,有很强的书写性。他说:“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其实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理解。我想如果缺少了对人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也很难把书写得富于感染力。”
余隆
余隆坦言,自己从上大一起就认识了刘雪枫,那时候两人就共享过很多对音乐的见解。余隆认为,刘雪枫是“一个伟大的引领者,一个伟大的倡导者,很多人因为雪枫爱上了音乐,了解了音乐,这种纯粹,这种自然,是特别重要的部分。”
余隆认为,音乐好比是水,每个人是好比不同形状的容器,当这个水到不同的容器里会变成不同的形状,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没有任何一个职业音乐家可以告诉你应该怎么听音乐,“音乐跟每个人都是自然生成的关系,音乐跟每个人是自然的心灵对话。”
余华
余华与刘雪枫相识快三十年了,刘雪枫是他的音乐引路人。余华说:“他这三本书有些读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那些唱片的版本不好找。但是因为现在有网易云音乐,QQ音乐,腾讯云视听,只要不挑乐队和演奏者都能够找到。”余华总是一边读刘雪枫的文章,一边找音乐来听。虽然音乐会听现场非常重要,但余华谈到,国内的顶级音乐会票非常难买,大量喜爱音乐的人还是需要通过唱片和网络资源来接触古典音乐。“我跟雪枫说,我要继续追随他的道路。”余华笑言。
杜永寿
从出版人的角度,杜永寿谈到对三本书的直观印象。“第一本《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从目录上看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好像是讲的作曲家和作品,实际上这里面有很多表演,包括讲的听唱片的感受。第二本《贴近浪漫时代》,写法上延续了刚才那本书,对差不多有一百年音乐风格的作品和音乐人做了很好的评论。《音乐的精灵》是第三本书,从表演的角度上论到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演出家,包括乐团。雪枫老师的三本音乐评论给我们出版人带来了非常好的启示。”
唤醒音乐力量的重现
得到App在2016年上线,《雪枫音乐会》是最早的付费节目之一。罗振宇说,自己跟音乐结缘正是因为听了一年《雪枫音乐会》,知道了音乐的好处。疫情防控期间,困守在家的他决定学钢琴。“我翻了翻银行的存款,紧着银行存款的总额买了一个在北京有存货的钢琴,特别贵。钢琴到家之后,我突然开始觉得自己的生命得救了。”罗振宇说。
罗振宇
虽然只是买了个500块的钢琴课在家自学,但罗振宇笑言:“我今天坐在大师的圈子里不自卑,因为音乐是非常个体的生命体验。第一次手摸上钢琴,那个音你弹出来了。第一次当我的脚跟着踏板配合上我的右手,最灵魂出窍的是我的左手也跟上了,那种一滴入魂,妙处是难以言说的。我就是我的榜样,我在我的生命当中制造了一个圣殿,这个圣殿只属于我,我觉得自己一点不比什么著名的音乐家差。”
谈到刘雪枫的三本新书,罗振宇说,个体生命虽然卑微、弱小、苍白,但是翻开这三本书的每一页,都可以把个体的体验和人类精神的高峰形成一个串接。“特别像蜷缩在一个寒冷冬夜里的小女孩擦燃那三根火柴,它可以点燃你一辈子。”
栾峰
栾峰和刘雪枫一起参加过歌剧旅行团,白天看美术馆,晚上看歌剧,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雪枫老师订的各种音乐会的票都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去俄罗斯也弥补了俄罗斯的歌剧,虽然里面的咏叹调唱的都熟,但是在俄罗斯,在莫斯科大剧院,在人家的土地上听俄罗斯的演员原汁原味地唱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和格林卡的歌剧真是另一番感觉。”
栾峰还回忆,在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听《麦克白》,刘雪枫点评当天的演员,哪个声部是戏剧的,花腔的,表现得如何,那种类型,说的无比准确,令人赞叹。“他写乐评对我来说应该是当代第一人。”栾峰说。
吴彤
吴彤谈起阅读刘雪枫三部音乐随笔的感受,“知识面很宽,每篇文章看完以后都可以不断地搜索每个人,通过这个人再去看他的音乐世界。所有的这些知识面都是用雪枫的性情,挥洒自如的北方人的性情和热血的文字带出来的,所以看得又过瘾,又觉得还要再反复看的感觉。”
他认为,在音乐表演、欣赏和对社会的连接方面,刘雪枫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搭建一种桥梁。“怎么把音乐和生活融在一起?让干燥、现实的生活能够有些滋润的部分,或者能够有些想象的空间,我觉得这方面其实我们太需要做了。我想二十世纪初希望用美育帮助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丰满的那一代大智慧者,他们也一直在这样期待。”
田晓宝
田晓宝指出,刘雪枫通过他的写作让音乐鲜活起来,让音乐可以走进人的心灵。“通过读他的书你会获得一种力量,一种是人生的力量,一种是音乐的力量。阅读也是有力量的,其实音乐的力量是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我现在在华中师范大学还兼任一个职务是华中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主任,我们提出一个口号叫艺术点燃生命,其实音乐就是点燃生命。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所有方面走向世界的时候,雪枫老师的书是呼唤、唤醒我们对音乐和艺术力量地重视,让它走向世界。”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