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青岛地铁上两大妈因座位问题起争执,一旁大爷帮腔理论被陌生男子掌掴,事发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一度引发热烈讨论,掌掴者还被称为“地铁判官”,青岛地铁公安回应称,此事已调解完毕,双方互不追究,“一个简单的纠纷,打人者向被打者道歉了”。
就这么完了?看起来是这样。公共交通工具上因座位发生纠纷以及围观甚至参与纠纷,如青岛地铁公安工作人员所言确实不少,打人者道歉、个案被快速调解结案,也实属正常。从网络围观“爽剧”的节奏看,或许还有很多内情未见披露,比如抢座的起因,发生口角几方的关系,以及动手掌掴者的精神状况等等,但作为“地铁上经常发生”的个案,诉诸公安机关后的处理可能也大体就是如此。
姑且不论因座位问题发生的争执如何,也不管参与帮腔的老人是帮理还是“帮亲”,依然停留在言语争吵层面的民间纠纷,都断不该遭遇围观者某种程度的行为暴力。不管参与争吵的老人说了多“讨打”的话,从动口到动手,法律层面对此的判断也始终是明确的。
而从个案引发网络热议、特别是掌掴者被冠之以“地铁判官”的称谓看,一部分或多有戏谑、可也不乏追捧的网络情绪,却很有必要深思。地铁纠纷常见,各有各的原因,旁观者路见不平说几句(或者面对暴力出手制止)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当然大多数人可能真还没法做到类似“地铁判官”所谓的“目光睿智,明辨是非”“若遇不公事,抬手就是干”。做了常人不会做、可能也是权衡利弊不敢做的事,或许是此次“地铁判官”暴得大名的原因。但具体到个案场景,简单代入某种情绪、稍微了解一下事件原委就贸然下定论甚至动手,无论如何都不该是值得追捧、获得喝彩的行为。
不客气地说,老人抢座的前情即便为真,一言不合就动手的“主持正义”所主持的,恐怕也更像是某种看人下菜碟的选择性正义。如果争议双方的年龄、体力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是否还有“地铁判官”能想出手时就出手?
毋庸讳言,这场“地铁判官”的戏码,可能更多是建立在近来公共交通舆论场对老年人以及儿童的不友善基础之上,“地铁判官”从别的车厢赶来“主持正义”的背景如是、部分网友追捧“判官”的情绪亦如是。一部分人的厌老恐童,正在互联网场景中被放大。而社交平台基于大数据算法参透的所谓流量密码,对此也不乏迎合,使得公共事件中以特殊群体为主角的个案被过分符号化、污名化,并因此让某些冒犯似乎变得正确起来。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要呼吁网络讨论保持冷静与理性,对个案要就事论事,化解纠纷不能以激化矛盾的方式,更不能从动口升级到动手。哪怕当事人身上自带了某些容易被针对的标签,公共讨论也要尽可能地节制固有的刻板印象,在法律范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明白自己终究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起责任。
编辑:张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