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珍奇探百年壮史,满堂瑰宝延千载华章。”
2022年5月18日,在粤汉铁路的起始站黄沙车站原址上打造的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一年来,广州铁路博物馆犹如一本鲜活的历史书,记录着属于广州铁路的百年漫漫时光。
在广州铁路局集团公司广州通信段广州通信车间里,一个近30岁“高龄”的电话集中机,见证了广州铁路的发展历史。透过这个“老物件”,一代又一代铁路奋斗者拼搏奋进的模样逐渐鲜活。
从仿制到自制
老物件见证中国从技术落后到行业领先
“你认识这个铁路的老物件吗” 广州通信段广州通信车间的通信工杨京辉拿着一个机器问道。据他介绍,这是他1995年入路的时候在用的设备——电话集中机,主要用于车站的行车、调车业务功能。“你看到的车站值班员在作业时,要接入多条允许进站或出站的电话,就是用的这台设备。”
电话集中机 受访者供图
这台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用于统一管理多个电话线路的设备,可将多个电话线路集中在一起,通过一台设备实现电话接入、转接、内部通话等功能。杨京辉介绍,当年中国铁路通信线路十分简陋,技术也很落后。这个老式电话集中机最多可接入十多个用户,但是同一时间只能和一个用户通话,由于集中机是通过长途、地区电缆与其他站用户通话的,所以经常发生电话打进来不响铃或者通话有杂音的问题。
20世纪初,我国铁路开始着手改造线路,采用了电话联络方式,增设了行车管理和调度指挥用的铜电话线,这比电报更为方便,快捷。第一代的电话集中机就是由前苏联提供样机,制造图纸后,我国铁道部开始组织人力进行仿制。“这样一台设备,从七八十年代的仿制品发展至今,成为一台小而精且性能稳定的FAS台(固定用户接入系统),能看出咱们铁路通信的飞速发展。” 杨京辉表示,如今的FAS台体积小,连线少,性能稳定,电话呼入呼出十分方便。
FAS台 受访者供图
背后故事:
见过凌晨四点星空的通信人
“你们年轻人现在多幸福啊,我们以前可是需要不定时定点就要去现场维修设备的。”
杨京辉回忆道,他曾在凌晨两点,迷迷糊糊接到车站调车员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紧张又急切——“电话集中机出故障了,你们通信的快点来维修!”由于电话中无法确定是什么情况,杨京辉不得不带上所有能判断故障的设备,将用户盘,万用表,皮包机等放入工具包,并穿好防护服,带上手电筒,穿越过危险的铁路轨道,一路走到运转室去维修。“有时候故障情况复杂,基本一整晚就不用睡了。”杨京辉打趣道。
“一切为了铁路能安全通行。”在这样的初心下,杨京辉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践行。修理的工作危险又繁重,能让他坚持下来的,是凌晨抬头时看到的星空。“咱们通信人虽然辛苦,但是每每处理完故障,走在铁轨边,看着凌晨四点的星空,就有着别样的幸福。”
曾有一次,电话集中机坏了,只能整台更换。那时刚好遇到极端天气,顶着湿冷刺骨的寒风,他抱着几十斤重的集中机沿着铁轨走了一小时到达客车技术整备站,换好集中机后,又把故障的集中机拿回维修。“我这手一到冬天就患冻疮,就是在那年落下的病根。”提起这些,他的语气平淡。为铁路服务的初心已经磨砺出他最高的工作修行,熬成了最浓的人生滋味。他用智慧和汗水,在锃亮的铁轨上,镌刻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投入修复
为记录这段铁路发展史
如今,电话集中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年轻人刚入路,都没机会见过这样的老物件,所以修复工作就交到了杨京辉的手里。
杨京辉师傅在进行修复工作。 受访者供图
“由于老百姓对于铁路的认识比较少,所以我们单位特意收集起咱们通信的代表性老物件,修好后,就可以放到铁路博物馆供大家参观啦。”
杨京辉口中的铁路博物馆,就是广州铁路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4000余件珍贵文物和实物,堪称广东省行业博物馆藏品最为丰富的馆所之一。这些珍贵的文物实物,见证了广州铁路的发展历程,彰显了铁路文化的魅力。不同时代的铁路信号灯、火车乘务员手中经常用的开门钥匙、不同时期火车工作人员的服饰,铁路发车时刻表,当年的车票……这些藏品都透露着浓浓的时代韵味。
为了让市民了解电话集中机的历史,杨京辉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修复工作上。前期,他需要找电路图纸了解工作原理,同时判断每个元件的好坏,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两个星期。后续的修复工作就更加花时间。“虽然整个修理过程很久又复杂,但它体现了我心中的铁路情怀。” 杨京辉表示,他的父母辈就是铁路职工,与铁路的缘分从小就萌芽了,现在看着这些老设备,更让他感叹时光飞逝和铁路现代化的大跨步。
从通信设备斑驳的表面,似乎看到了早期铁路人民的艰辛。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铁路人民的奋勇拼搏。杨京辉是铁路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个个扛得起,干得好,为铁路安全稳定运转付出了毕生心血。如此悉心维护铁路交通的职业精神以及守护精神,值得每个人的铭记和尊重。它将一直成为光,照亮新一代的铁路人。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通讯员 董蕴琦
编辑:林诗妍,林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