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学院开学,专访院长:我们不是培养管理局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09-16 19:11

9月10日,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迎来了第一批新生。

据了解,国家公园学院首批新生共20个人,采取梁希实验班的方式精英化教育,保研比例约占40% 。国家公园学院的学生在就读期间还有8周的岗位“实习期”,可以前往国家公园实地观察,深入了解国家公园的运行机制、工作模式。

为何专门设立国家公园学院?南都记者专访了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院长、教授徐基良。他表示:“国家公园建设关键在人才。当前,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还存在科研空白和人才缺口,需要一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领军人才。我们聚焦国家公园对人才需求,培养既要了解国内外国家公园相关领域发展趋势,又能系统掌握行业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学生。”

在采访中,他也表达了对新入学同学的期许,“我希望读这个专业的学生热爱自然,没有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这话不能只是在嘴上说而已,要落实到行动上来。”

图片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院长、教授徐基良。

人才是国家公园未来建设成败和建设效果的关键

南都:国家公园学院今年9月迎来第一批新生。为何专门成立这一学院?

徐基良:国家公园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人才是国家公园未来建设成败和建设效果的关键,所以人才保障是一切关键。我们成立了国家公园学院,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国家公园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太长,还是个新事物,也面临人员结构性短缺和供给不足等问题。已设国家公园的很多工作人员转型自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相对于新时代国家公园建设需求,这些人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不足。

同时,国内此前尚没有开设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与之相关的专业也只有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但是,该专业每年毕业生4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当前自然保护地建设需求。因此,成立国家公园学院,首先是为了培养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相适应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南都:新学院筹备开课,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徐基良:最大的挑战是国家公园学院体制机制问题。国家公园工作具有综合性、复合性和交叉性特点,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不是一个学院、一个学科能完成的。国家公园学院应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开放办学,侧重于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调配整合校内资源,突破传统管理运行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集成化建设、扁平化运行,搭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平台,打造国家公园领域高水平人才培养“特区”。

南都:在国家公园人才培养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具备哪些优势?

徐基良:北京林业大学在国家公园相关领域有很好的积淀。我们是国内开展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领域研究较早的一批,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始做这份工作了。

学校也率先成立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交叉学科,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们曾经粗略估计过,我们学校涉及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方面的师资不少于 80人,很多人在业内也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的,比如湿地公约的科技委员会主席、国家公园评审专家组成员、自然保护地成员等。很多老师还曾参加《国家公园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或修订工作。除校内老师外,我们还与国家公园研究院、国家公园管理机构等部门业务骨干在建立“校外导师”队伍方面达成意向。长期以来,学院也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相关部委、研究机构、科研院所还有规划单位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未来的联合培养、合作导师奠定了基础。

图片

位于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大峡谷一角。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国家公园发展需要大数据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等方面人才

南都:人才问题是当前国家公园建设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在国家公园管理中有哪些人才短板?

徐基良:国家公园建设在国内还是个新事物,在人才技术能力方面有很多新的需求。例如,以前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主要依靠人力搞日常巡护监测的那一套方法,就不太适合国家公园的需求,目前第一批设立的国家公园以及正在创建中的国家公园都在使用或者正在引入大数据、智能感知系统、无人机系统等等;自然教育、自然体验是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其社会服务的重要体现,这也是当前国家公园中急需的一类人才;国家公园建设应该让当地居民受益,社区发展是国家公园管理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之一,这也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开展。

国家公园是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名片,背后必然要有一支队伍来支撑。

南都: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国家公园的人才面临多大空缺?

徐基良:没有统计过数量上具体差多少,但是目前人才绝对短缺。当前已经建立的国家公园有5个,正在创建中的还有十几个。同时,目前45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超过50%,也陆续都面临退休的问题。

国家林草局此前发布消息称,已获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全国共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可想而知未来人才需求量还是挺大。

南都:国家公园学院培养的学生如何对接国家公园的需求?

徐基良: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有很多种工作类型:科学研究、巡护监测、生态修复、社区发展等,还有涉及到自然教育、自然体验等方面。作为第一批设立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的学校,我们在培养时没有特别地去强调管理层,我们的目标也不是培养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我们要培养既要了解国内外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也要掌握行业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家公园相关法律,还要具备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

图片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遇见藏羚羊守护者。一群藏羚羊通过青藏公路前往青海三江源地区。 新华社发

“国家公园相关专业急需人才数量需要具体测算,不能一窝蜂全上”

南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这一专业的突出特色是什么?

徐基良:这一专业的特点是它面向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其中包括了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这些专业都对接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国家的急需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新业态、新产业,包括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属于生态文明领域。急需人才的具体数量是要测算的。从专业的健康发展角度来看,现在也不能一窝蜂全上。

南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徐基良:专业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宏观政策、外部环境、内部发展都有日新月异的变化。从大的角度讲,当国际上涉及自然保护的每次谈判发生变化时,我们都要及时地把它吸收到培养中,当国内涉及的政策法规及标准发生变化时,当涉及到自然保护的技能需求变化时,我们都要把这些内容及时纳入教学。

专业的培养目标如果简单地讲就是管理型、实干型。为什么是管理、实干型?因为不管形势未来怎么发展,不管国家公园目前怎么好,但是总体上在国家公园工作还是需要吃苦的,所以我们培养人的方面,简单来说就是重视综合素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这些方面,还要懂管理、精业务、能吃苦、意志还得坚强,适应国家公园行业需求的人才,这是我们目前在培养方面的总体目标。

具体来说,学生必须要有家国情怀。从知识结构方面,要了解国内外国家公园相关领域发展趋势,系统掌握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熟悉国家公园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满足服务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的复合性应用型的领军人才的结构目标。

南都:针对当前国家公园的建设情况,是如何进行课程设置的?学院开设了哪些针对性的新课程?

徐基良:我认为要坚持做到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统一。首先,我们要掌握国家公园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什么样的人?有什么问题需要来解决?这些问题从哪儿找?我们一般会根据一些国家文件给国家公园规定的一些职能分析设计,同时与国家公园各级管理部门、管理机构以及相关科研院所进行多次沟通与讨论。其次,我们要形成先进的育人理念,比如我校实施“森林营造”设计行动,提出了“一核三强四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我们多次修改调整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通专融合、本研融合”课程体系。

具体来说,培养方案分为基础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核心课对应的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几项职能,涉及到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规划、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自然教育、保护生物学、国家公园调查监测,以及目前特别需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等。其他专业基础课涉及到动物、植物、生态、系统、景观,当然还有文化方面的知识。

学院开设的针对性课程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国家公园规划设计、自然教育、国家公园调查监测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国家公园管理为例,涉及到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分区管控,还有社区的管理,资金保障、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

国家公园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国家公园设立的一些基本要求、创建任务,还有生态价值评价方法,规划里面包括空间管理规划、建设规划,还有绿色营建,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的生态名片,绿色营建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个有特色的就是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理有很多相关的课程,但是我们考虑到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专业的特殊需求,在一般的基础之上,还涉及保护与修复、生态承载力、生态影响、修复生态学以及生态公园设计方面的一些工作。

4828x3219_e45c8039e24b80b65de6315d4b1870

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桐木村景观。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国家公园8周“实习期”可以学什么?

南都:学院在青海三江源、甘肃祁连山、河北白洋淀、四川若尔盖等地建立了一系列不同级别、不同类型、覆盖我国主要生物地理区和主要国家公园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可以在这些实践教学中学到什么?

徐基良:不管是哪个课,我们都把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实验主要涉及到动物学、植物学、规划设计等等内容,实习则涉及认知类、实践操作等内容。这里我以岗位实习为例。我们安排了八周的岗位实践,计划放在两个暑假,在这两个暑假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我们和国家公园联系,学生可以去国家公园相关工作岗位上来实地操作。例如,学生可以实地参与监测巡护、自然教育、社区发展的具体工作,了解和掌握国家公园感知系统的构建和运行方式,为后续的工作打下重要的基础。

实践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第一,学生可以对国家公园岗位工作有直观的认知。第二,亲身的体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天天都在课本里学与实地实践还是很不一样的,无论有多好的系统,实际上还是要依靠人。

南都: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这一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面临哪些困难和挑战?

徐基良:学生实践教学的安全问题是最大的挑战,所以我们要想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其次,就是经费的事情。这种专业培养最大的特点是花钱特别厉害,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讲,如果有人给咱们赞助,我们就轻松多了。其他涉及人的问题和国家、地方的协调问题都可以商量。

图片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瀑布景观。    新华社记者 樊雨晴 摄

读国家公园专业的学生要热爱自然,没有热爱坚持不下来”

南都:今年开学的首批国家公园管理专业班,有多少名学生?

徐基良:一共招收了20个人,采取梁希实验班的方式建设。

我希望读这个专业的学生热爱自然,没有这份热爱,是很难坚持下来的。这话不能只是在嘴上说而已,要落实到行动上来。如果从知识储备上来讲,学生最好学过化学、生物。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没有学过化学和生物,后续学习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南都:未来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去国家公园工作吗?

徐基良:在我看来,未来学生毕业后不用担心就业压力。

首先,保研约40%的比例,之后剩下的学生比较少。其次,也不应该要求学生一定要去国家公园工作,从以前的情况看,可以去做很多的工作,比如自然保护地相关的机构、关联部门等。

目前国家公园专业只有我们一所学校在招生,但据我所了解,东北林业大学计划明年申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也在申报。但我估计这个专业总体每年的招收人数不会太多,就业的压力也就不是太大。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实习生 朱嘉乐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