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作为减碳任务的主要领域,我国的汽车产业要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面临着重重考验。
9月19日-20日,首届“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在广州举行,多位与会专家和业内人士通过全面剖析国际国内形势,深度研判产业未来,共同探索中国汽车产业科学、高效减碳的路径,为全产业链实现碳中和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图:“问路碳中和——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现场
汽车产业低碳发展,广州具有标本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2020年,中国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是全球汽车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大国,以及名列前茅的汽车出口大国,汽车产业已进入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汽车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此次论坛举办的所在城市广州,是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广州正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2022年,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471.73亿元、产量313.68万辆,整车产销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总产值446.61亿元、产量31.37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09.3%和119.9%。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广州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高裕跃指出,近年来,广州正加快速度向万亿级“智车之城”迈进,以自主创新打造智能汽车的“大脑、骨骼和四肢”为己任,致力于推动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接下来,广州将始终紧扣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转型趋势,引导汽车上游材料、零部件生产、整车装备等全链条企业以“双碳”为牵引,早谋划、早着手、早布局,全力推进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共同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谢戎彬在接受奥一新闻等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广州汽车产业实现碳达峰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革新的过程,广州的新能源汽车探索之路,对于其他汽车城市的降碳减排具有很强的标本意义。
面对国外各项壁垒,挑战全球汽车格局
近年来,国外的禁燃、碳边境调节机制,新电池法等政策频频发布,构筑成碳壁垒政策体系,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安民认为,目前碳贸易壁垒对中国汽车产业影响日益增大,我国汽车出口量今年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但是发达国家也在加紧构建新的壁垒,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碳壁垒。9月13日,欧盟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这表明国外针对我们正在构建新的贸易壁垒,碳边境税是首要的一个方面。
图: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刘安民
“在我们对中国汽车大规模出口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冷静清醒地看到,发达国家正在针对中国加快构建从基础材料到汽车零部件的整个碳壁垒体系,所以未来我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会日益增大。”刘安民表示。
“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40年,一直伴随着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碳壁垒。”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伟在峰会上表示,中国汽车工业代表着全球汽车工业的最高水平、代表着新能源汽车的最高水平,我们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就要挑战原有格局、原有标准、原有布局。他认为,全球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变,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着全球外贸结构变化、贸易下滑等挑战,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去至关重要。
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伟
张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特别主张我国新能源汽车不仅是要走向东盟、俄罗斯、走向‘一带一路’国家,还要硬刚,要走向美国和欧洲市场。”
张伟分析道,目前全球进出口市场仍然是欧洲、美国、中国三家鼎立,丢掉欧美两大消费市场,我们的贸易就守不住底线。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想走出去,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上先行一步,在话语权制定标准上先行一步,在破除各项壁垒上先行一步。“我们现在必须把提升全球市场能力、控制销售能力寄托于算力、算法以及新科技生产力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外贸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施全链路脱碳,助力汽车产业实现碳中和
一直以来,汽车企业都是产业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主体,而“双碳”也给车企的改革奋进带来了新的契机。
如广汽集团发布了“双碳”目标规划,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计划到“十四五”末期,挑战全集团整车产销365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25%。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要实施全链路脱碳,打造更具深度的低碳产业链。如在产品研发环节,积极探索多能源结构产品,在“三电”核心技术上,混合动力技术、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发动机以及V2G车网互动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
汽车产业要实现碳中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尤为关键。202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6.6亿吨标准煤,自给率在80%以上。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院长兼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碳中和研究所所长赵勇在峰会上表示,目前,我国能源电力结构持续优化,现在清洁能源体系是行业最大的,非化石的能源装机量去年年底突破13亿千瓦,非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量已经历史性地超过了化石能源的发电装机量,无论是从比例还是体量上,我们都排在世界前列。在新能源的发展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已经超过水电,成为我们国家的第二大电源。
“在发展低碳替代燃料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能源局已经把氢能等作为储能系统的能源,我国汽车行业也一直在努力于将氢能应用到汽车上,在国内氨氢发动机开发上,广汽、长安等都在积极开发氨氢发动机。”刘安民在峰会上表示,未来,氢燃料电池和氢发动机都会共用基础设施,有可能既有氢燃料电池的形态,也有可能有内燃机的形态,实现低碳排放和零排放。
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方向和共识,也是通向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赞峰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持续营造支持汽车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要以科技创新支撑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三是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四是要引导汽车消费端的低碳升级;五是要推动汽车产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采写:奥一新闻 卢若情
编辑:卢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