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外文局共同主办的“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外文局共同主办。
据了解,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乍得、哥斯达黎加、智利、马达加斯加、斐济、阿根廷、莫桑比克、柬埔寨、巴西、马来西亚、斯里兰卡、毛里求斯等20余个国家的150余名政要人士、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以及有关智库、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进行深入交流研讨,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与会中外嘉宾代表还发布了共同倡议,即“为了世界明天 加强蓝色合作”。倡议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洋也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为此,倡议提出全球应在智库交流、舆论传播合作、重点国家联合工作、维护航行权利与自由和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通过双边或地区协议等方式达成共识,携手推动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论坛除主论坛外,还设置了3个平行分论坛,分别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责任”。来自国内外的7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针对推进海洋环境治理等议题达成广泛共识。
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论坛上颇受关注的问题,有专家指出,在南海建立一个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愿景需要各国的积极合作和对话,各国必须集体加强在可持续捕鱼实践、污染控制和珊瑚礁恢复等方面的合作。
9月26日,“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南都记者郭若梅摄。
保护南海生物多样性需多方合作,建议区域性国际组织指定措施和合作倡议
在26日下午举行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分论坛上,南海相关问题受到各国代表密切关注。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经验”分论坛嘉宾合影。南都记者郭若梅摄
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安娜·马林博格·乌伊提出,长期以来,南海问题是一个敏感、具有争议的话题,南海局势可能会威胁和平,而正是在充满挑战的时候,这些国家更加要共同致力于团结、合作、谈判和协作。
安娜认为,一些基本原则可以指导区域国家在南海建立一个区域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的基础必须是各方致力于和平解决争端,进行外交、双边或多边对话谈判,以及遵守国际法,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解决南海分歧和争端的主要机制。国家间建立信任对稳定至关重要,建立信任的措施如军事活动的透明度、联合海上巡逻、搜索和救援行动以及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促进信任和减少误解。
安娜表示,南海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各国必须集体承诺维护和保护其脆弱的海洋环境,例如进行在可持续捕鱼实践、污染控制和珊瑚礁恢复等方面的合作。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法研究所前所长法比奥·马尔切利认为,在南海问题和其他区域比如地中海周边和加勒比海周边的问题上,国家的认知和发展水平不同,因此需要区域性国际组织制定一些由上而下的措施和倡议,让沿岸国有更多的沟通,同时赋予区域性国际组织合法使用自然资源。
解决近海无鱼困境,应增加与当地社区合作
如何在保护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渔民转型间寻求平衡,也成为此次会议分论坛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年来,东海、黄海、南海等近海渔业资源枯竭,同时还面临着渔民转型等困境。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华阳研究院理事长吴士存在分论坛上,向智利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胡安·塞拉诺·莫雷诺抛出问题:“在进行渔业资源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同时,渔民是否继续捕鱼,国际上有哪些鼓励和扶持措施可供中国借鉴?”
据了解,智利在渔业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走在前沿,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200海里专属渔区,目前是全球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之一。
对于这一问题,胡安表示,2013年左右,智利为了治理由渔业导致的海洋污染问题,要求一些制造污染的大型企业进行转型,彼时传统渔业内的渔民也逐渐离开,进入大城市工作。当前,智利禁止传统的捕捞方式,但没有为渔民提供其他工作机会,政府在渔民转型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弱,对于渔民的政策保护力度不够,一旦出现劳动纠纷,渔民便宿主法庭。目前,智利正在探索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渔业转型中的劳动者,帮助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革。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成亮表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比如肯尼亚、所罗门群岛的渔业资源都是从崩溃中恢复过来的,这些案例中,社区正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土著居民和当地社区是世界上许多重要沿海地区的守护者,应该支持他们的愿景、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加强他们的领导力,增加与当地社区的合作。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编辑:程姝雯,刘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