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二审改判率近年来逐年下降,学者热议二审纠错难何解?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3-10-10 20:46

根据中国法律年鉴的公开数据,近年来刑事案件二审改判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针对“二审改判难”这一备受关注的现象,多位法律学者在10月8日的“蓟门决策”论坛上展开热议。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表示,改善刑事二审纠错难困境最关键的是始终坚持二审开庭审理,保证程序正义。

图片

1989年~2006年间刑事案件二审上诉率、改判、发回率。

二审纠错难现状:改判率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援引中国法律年鉴1987年~2021年间的公开数据,表示近年来刑事案件二审改判率降低。

1987年~2006年间,刑事二审改判率约为15%,发回重审率约为8%,二者相加为20%左右。

2006年~2016年间,刑事二审改判、发回率有一定波动。

2017年的二审改判率降至11.98%,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发回率则保持平稳。

总体来看,近年来二审改判比例下降。谈及刑事案件二审改判率下降,有学者认为,一审判决质量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不需要二审纠正,近年来基层法院法官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一审裁决的公正有所保证。

易延友结合自身办理的刑事个案分析,认为刑事案件进入二审,想要纠错的难度可能越来越大。

图片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易延友。

二审纠错难在哪里?

在易延友看来,二审纠错难的首要原因是二审普遍不开庭,程序正义难以保障。辩护律师无法在庭审中对一审程序提出质疑,将错误呈现给合议庭,难以纠错。同时,基层法院法官业务水准不足、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二审是否改判或发回重审。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永生也表示,在错案追究制度下,一审法官判决案件时需要向上级请示。为避免错案发生,有时上级法院法官需要在一审时就提前了解案件情况。而地方政法机关的介入也可能会影响二审法院审判,导致纠错更难。

陈永生认为,将二审上诉率、改判率、发回率作为一审法官的考核指标,甚至直接作为扣分项,这种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导致公检法机关容易追求有罪、重罪裁决,从而导致二审纠错功能不足。

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讲师丁宇魁表示,部分法院认为较高的发改率会损害司法形象,这也导致二审难纠错。


需加强一审、二审的程序正当性 

强调司法公开如何切实发挥二审的再审、纠错作用?

易延友认为,加强一审程序的正当性,从源头上防止错案发生,是解决二审纠错难的最直接的方式。二审要始终坚持开庭审理的原则,避免书面审理、有限复审。当二审作出发回重审的裁决时,应将案件发回至一审法院以外的基层法院进行重审,以维护司法公正。

陈永生表示,只要控辩双方共同认定存在争议,就应当开庭审理。二审普遍不开庭审理,不仅会影响法官的审查案件事实的机能,还会严重损害程序正义,不利于被告人的权利保障。 

丁宇魁认为,二审纠错难的可能解决方案是司法公开,具体表现为尽可能公开裁判文书、理由,利用视频庭审方式推广审判公开。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表示,二审开庭并不等于纠错。在业绩考核指标下,法院为在有限时间内降低发改率,易采取不开庭审理,二审纠错需要同时协调开庭率和发改率问题。落实以审判为中心,促进刑事一审的实质化更有利于整体纠错。

采写:实习生 余虹 南都记者 刘嫚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