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产品测评视频抹黑竞争对手,最高法:规制短视频带货行为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3-10-16 16:36

南都讯 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某文化科技公司在短视频账号上发布多款“列巴”产品测评视频,内容不实且抹黑竞争对手,被法院判决构成商业诋毁。10月16日,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上述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人格权保护典型案例。

图片

典型案例显示,被告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制作并在其某短视频平台账户上发布了短视频《三招挑选优质列巴》,视频中对包括被告经营的列巴和原告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数款列巴产品进行比对评测。对比中,主播在指向原告产品时使用“它不是纯的黑小麦”“它的颜色实际上是染出来的”“用的只是普通的黄油”等内容,在指向被告产品时使用“只有黑麦粉没有其他的小麦粉”“用的是最好的黄油”等内容。被告在某短视频平台的自营账号粉丝量较大,有一定影响力。原告认为被告损害了原告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遂诉至人民法院,请求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删除涉案视频、公开发布道款声明、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等。

审理法院认为,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短视频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通过传播短视频推销旗下经营的列巴产品,以同类商品的横向测评,彰显自身商品竞争优势,影响消费者评价、购买决策,是针对竞争对手发布比较广告的行为。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在制作与发布涉案视频时,未尽到应有的谨慎注意义务,无视国家、行业有关标准,采取片面的、以凸显自身优势、散布竞争对手劣势为主的直接比较方式,使相关公众对竞争对手产品的实际品质产生误解,损害其商业信誉与商品声誉,该行为构成商业诋毁。遂判决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删除涉案短视频、公开发布道款声明,并赔偿经济损失。

最高法在阐述该案典型意义时称,对于民营企业,一副好口碑就是最大的流量。近年来,短视频APP异军突起,平合准入门槛低、信息传播快、舆论影响力大,已成为企业扩大知名度、提高竞争力的“新阵地”。但一些市场主体违反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发布不实或误导性短视频,以测评之名行营销之实,不仅误导消费者,破坏了互联网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严重损害了其他民营企业的商誉。本案的审理,明确了市场主体发布测评短视频的性质,对以不实短视频损害民营企业形象和名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否定性评价,对澄澈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打造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民营经济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