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宋承翰 发自北京 4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职业健康相关情况。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下称《目录》)将于8月1日施行,其中新增腕管综合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相关业务司局及专家介绍了这两类新增职业病的诊断标准和预防措施。
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李军介绍,这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一些不良作业方式和工作压力所导致的劳动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监测数据显示,工作相关的肌肉骨骼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等职业健康问题已成为当前我们亟须应对的新挑战。
《目录》由原10大类132种职业病调整为12大类135种职业病(包括4项开放性条款)。其中新增2个职业病类别,分别为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每个类别中分别新增1种职业病。一是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类别中新增腕管综合征(限于长时间腕部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二是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类别中新增创伤后应激障碍(限于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人民警察、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等应急救援人员)。
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所所长孙新介绍,职业性腕管综合征是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疾患的一种,这类疾病主要是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受力、重复劳动、不良的工作姿势、重体力劳动和振动引起的以肌肉、骨骼、神经系统损伤为代表的一类疾病。职业性腕管综合征通常发生在一些高强度或者高频率手腕部活动的劳动者,例如:制造业生产流水线上从事重复作业和用力的劳动者,如装配工。这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手腕部长时间重复作业或者是用力作业引起的手部正中神经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障碍,引起了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的麻木和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前臂疼痛,严重还会出现大鱼际肌的萎缩,造成拇指不能完成对等的一些功能障碍。
新发布的《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诊断标准》同步提出了预防措施。用人单位要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合理组织安排岗位工作任务,特别是减少劳动者手腕部重复作业和用力操作作业时间、负荷和频率。对从事手腕部重复作业或者用力作业的劳动者,及时健康检查。 对劳动者本身,一是要减少手腕部过度用力、降低手腕部重复作业的频率。
“工作休息时间大家可以适当做一些手腕部的放松,例如做一些按摩,来缓解肌肉疲劳,来预防这类疾病。如果大家喜欢运动,应当避免因为手腕部运动过度产生腕部损伤,例如打羽毛球、网球,避免手腕部产生腕部损伤。”他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在严重的创伤事件之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症状。具体表现为,比如侵入性症状,灾难性的场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第二类症状是有意回避跟创伤有关的人、地点,拒绝回忆。第三类症状,警觉性增强,表现为易怒、易激惹、睡眠障碍等。第四类症状是跟认知和情绪相关的症状,如出现记忆力障碍,或者出现情感麻木等。 除了这些精神、心理的症状以外,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躯体的症状,如肌肉的酸痛、头疼,还有心悸等等。
“如果这些症状持续一个月以上,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和社交能力,就可以考虑诊断这个疾病。”他说,“ 参与抢险救灾的公安干警、医护人员和消防人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王刚介绍,根据新发布的《职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标准》要求,用人单位需要在平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预案,并且准备相应的设备,如用于心理测量的设备、用于放松训练的设备,而且要定期给职工开展心理相关培训、演练。当参与抢险救灾工作之后,也要对参与人员进行心理评估,评估是否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相关症状,对于重点关注的人群,可能需要持续关注1到6个月的时间。作为参与救灾的人员,也可以在平时的培训,用学到的一些放松训练、正念冥想等方法自我调整,如果调整不了,存在着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就需要接受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专业帮助。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