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挝赛色塔低碳园区,数十辆比亚迪新能源车在开发区和万象市之间摆渡;泰国曼谷的街头上,摩托车车水马龙,留心一看,从身边开过的电摩可能正是深圳品牌。在非洲农村,孩子们用深圳企业制造的节能照明灯和太阳能学习机,将丰富的光照变成眼前汲取知识的能量;在孟加拉国,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专家为南亚最大单体污水处理厂提供现场咨询、技术指导及培训,助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这些国家所发生的新变化,都与一个主题有关——“绿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
国家级实体平台
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地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继续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纳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
“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由生态环境部和深圳市政府指导,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岗区政府、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主办,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简称一带一路中心)承办。
目前已成功举办4届,吸引了20余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政府官员、技术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会,在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实践及成果经验,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策沟通、凝聚共识、技术交流和促成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带一路中心由生态环境部和深圳市政府共建,是全国首家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级实体平台,旨在依托深圳先行示范优势,开展绿色低碳环保技术交流合作,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地,建设绿色技术创新“硅谷”。
一带一路中心凝心聚力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旗舰品牌,精心组织举办4届“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4届绿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2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故事短视频大赛以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系列培训,通过“一会两赛N培训”,搭建常态化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电动车进泰国
中泰两国在绿色交通领域深度合作
根据东盟汽车联合会(AAF)、MarkLines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22年东南亚是世界第二大摩托车市场,占全球摩托车销量的21%。中国作为电动摩托车生产、销售大国,在电动摩托车领域有扎实的产业链基础和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具备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绿色交通的硬实力。多年来,中国电动两轮车企业积极推动相关产品“走出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实现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做出积极贡献。
在泰国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一带一路中心的支持下,深圳台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泰国国家能源技术中心、泰国电力局签署合作协议,在泰国实施电动两轮车示范项目。结合泰国民众消费使用需求,台铃集团因地制宜开发、设计相关电动产品,助力泰国加快落实电动摩托车替代燃油摩托车的相关政策。
今年6月23日,台铃电动两轮车试点项目启动仪式在泰国曼谷举行。这也意味着深圳品牌的电动摩托车正式“进军”泰国市场,加速推进当地绿色交通发展。一带一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泰国电动摩托车试点项目进一步深化了中泰两国在绿色交通领域的务实合作,对于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深企“走出去”
将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带到共建国家
在尼日利亚的撒哈拉以南地区电力匮乏的农村,每当夜幕降临,小村庄便陷入漆黑的孤寂中。黑暗中,村民哈利玛的女儿在摇曳的蜡烛下写着作业。心疼女儿的视力会受影响,哈利玛希望能将白天的太阳能保存起来,夜里给女儿供光写作业。很幸运,他遇到了来自深圳市雷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师钟义礼。
自从钟义礼到了尼日利亚后,就决定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产品应用到这里。他和当地居民一起“种太阳”,装上节能灯泡。对于一个没有通电的村庄来说,这是重大的转变,村民们在炎热的夏天可以打开风扇感受凉风。
2021年8月起,一带一路中心联合深圳能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实施了孟加拉国达舍尔甘地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和污泥焚烧系统运维咨询服务项目,编制了《污泥焚烧系统的运行研究指南》。在项目的帮助下,污水厂实现了正常、有序运营,大幅度降低环境污染。
今年8月,在深圳举行的“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2023)上,又有一批深圳企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等方面展开合作,助力绿色产业、技术落地。
大会现场,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中心分别与相关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中心分别与台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亚M.S.M公司、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深圳星河环境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国内外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联合推进国际项目、共建海外联络处等,更精准全面地服务企业“走出去”。
深圳的电动两轮车开进泰国,替代燃油摩托车,在繁华路段里灵活穿梭;深圳工程师到尼日利亚“种太阳”,“点亮”非洲新希望;南亚最大单体污水厂焕发新姿态……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将各自领域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带出去”,为共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作出贡献。
2023年7月1日,在肯尼亚姆蒂托安代镇,当地民众在使用太阳能教育媒体机。图片来源:一带一路中心
擦亮“生态名片”
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
10月18日下午,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家会议中心共同举办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聚焦“共建绿色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与共建国家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位于南海之滨的深圳,全国最早、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城市之一,在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作出了深圳实践。今年9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作为全国唯一城市腹地的国际重要湿地,与香港米埔内后海湾湿地携手共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名片”。
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是大批候鸟到深圳越冬或迁徙途中暂歇的季节。目前已有一批候鸟率先飞抵福田红树林湿地,保护区鱼塘已出现“鸟挤鸟”“排排睡”的热闹场面。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深圳越冬,现记录到野生鸟类382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为鸟关灯,夜晚将公园还给大自然,让鸟类等野生动物更好地休息,深圳海滨公园绝大多数开园时间为6时至23时。近日,腾讯总部大厦外墙贴膜防鸟撞的暖举又广受关注,深圳护鸟的举措被网友直呼“太暖”。
数说
每年约有10万只候鸟在深圳越冬,现记录到野生鸟类382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
采写:南都记者 陈荣梅
编辑:陈荣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