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李洁莹 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如何有效衔接?10月24日,中山市杨仙逸中学和中山市博物馆签署合作共建协议,馆校共建将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馆校合作签约仪式现场。
来自中山市杨仙逸中学高二4班梁恩琪参与到了活动之中,她说,走进博物馆,驻足在中山华侨历史展厅,看到杨仙逸将军的历史部分,身上的仙中印记感觉被激活,一份浓浓的家国情怀不自觉激荡起来。
据悉,中山市博物馆前身为侨立中山公医院,由旅美华侨萧悔尘创办,海外华侨及各界人士捐资兴建。而杨仙逸中学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而创立,也是由华侨和各界人士捐资兴建。两者都承载着中山文化的历史记忆和传承。
杨仙逸中学校长王长在介绍,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和路径构建趋于成熟,既往的案例特别突出了地理空间距离上“馆”与“校”和“15分钟生活圈”的特征,而地理上的优势让中山市博物馆和中山市杨仙逸中学两家单位的合作水到渠成。“馆校共建的合作不仅是两家单位携手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也是对彼此深度合作的一种推进和加速。”他说。
中山市杨仙逸中学学子走进博物馆。
关于馆校共建,国家曾先后下发《关于开展“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也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去深化我们的教育改革,去创新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与中山市博物馆的合作共建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双向需要。”王长在表示。
中山市博物馆副馆长蔡霞表示,市博物馆始终重视青少年教育,长期与各类各级学校积极互动,开展有益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是新馆建成开放后,依托更好的硬件条件,该馆进一步整合馆校力量,以丰富的馆藏资源、开放的“第二课堂”构筑学校实践教育新高地,积极引导青少年主动了解中山发展历史,讲好香山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既实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为未来教育提供了新视角。
学子在博物馆研学。
据悉,中山市杨仙逸中学计划本年度分批组织全体师生到博物馆参观,特别是在有关于杨仙逸讲解一家三代人的爱国事迹主题展览前听取专业讲解,充分利用市博物馆的资源,让师生上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他们的爱国荣校之情,砥砺奋进。“走进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还计划邀请市博物馆的研究员走进校园,把校内校史资源讲深用活,办好思政教育大课堂。
编辑: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