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病人病情不重时,应该是医生去“找”病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10-29 10:28

“讲话稿中要我对2035年实现健康中国来谈谈,这对于我来说太长了,希望2035年时我还活着……”已然87岁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一如既往保持着他乐观、开朗且幽默的性格特点。

图片

28日,2023第五届中国医师公益大会在广州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担任大会主席,他在致辞时表示,医疗公益应向前推进。“传承医者精神,共筑全民健康,这是我想追求的梦想。”

 

依然坚持着大查房

与患者交流能获得更多前行的动力

中国医师公益大会(CPAH),是融合政府组织、医务工作者、人民群众、媒体、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多方参与医疗公益项目的共享平台。钟南山回忆,他担任了首届大会的大会主席,第二届提出“公益大会应该成为医疗人文建设的阵地、公益展示与创新的平台”的愿望,很高兴几年来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好的效果。

做医疗公益事业不仅是一种慈善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在钟南山看来,医生是主角,传播仁爱从医生开始。

他说,“医者精神”不是天生就有,更不是看书就能得到,而是在跟患者交流过程中深化而来。“我现在还坚持大查房,每个星期查房看到疑难病例,看见病人的诉求,看着病人的眼睛,看到他们的期待,我就感觉自己有了更大动力——一定要跟大家一起解决困难!”钟南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医生不能离开工作,工作中与患者交流,能帮助医生获得更多前行的动力。

另一方面,患者可以给予医生很重要的心理支持、精神支持。钟南山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0年前,他看到过生命绿洲艺术团的节目表演,至今记忆犹新。艺术团相当大部分人努力生活,高质量地活到今天,很阳光地对待生活,对待各种困难,一些健康的普通人都做不到这样,“关心、关爱所起的作用,往往是药物做不到的”,钟南山说。

他呼吁,无论是医师,还是相关行业从业者,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推动医学事业发展与进步;用爱心与关怀,为全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病人病情不重时

应该医生去找病人

钟南山表示,医疗公益应向前推进,服务“没病防病,小病干预,有病治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其中一个对百姓健康影响非常大的,我国有9000多万,接近1亿患者,其中95%是一期、二期,其余是三期四期。三四期病人,走路时上不来气,很辛苦了;一期二期病人感觉有点不舒服或走路快了有点气促,往往一测肺功能才确诊进入慢阻肺。”钟南山指出,应该像抓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抓早期慢阻肺。

图片

另一个对人们健康影响大的是肺结节。钟南山介绍,CT检查30%发现肺结节,需要关注这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而不是一发现就治疗,“除了做CT的AI分析等,正在进行循环血肿瘤DNA甲基化研究,发现是恶性的,很快、很简单的一个手术把它去掉,一天解决问题,第二天病人就出院了,就像割一个脓包一样”,钟南山说,病人、家属都没有了心理负担,正是医者要努力的方向,“早期干预后,正常地工作、正常地生活、正常地学习,多好!”

“病人病情重时,来找医生、求医生;没那么重时,就要我们医生找病人。”钟南山认为,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疗公益要做得更多,贯穿生命周期全过程。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摄影、 视频 蔡文茵

编辑:王道斌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