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孩子的“课间十分钟”,被“圈养”的课间真的安全吗?

南方都市报APP • 看南都
综合2023-10-30 19:46

“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荡荡”,近日,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引发众多学生和家长共鸣。有学生称,10分钟的课间时间拖堂2分钟、提前上课2分钟,上厕所不跑都来不及;有网友吐槽自己孩子在课间不可以离开教学楼,甚至只能在教室内活动,“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一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曾有媒体调查结果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现象普遍,而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比例达到77.2%。课间本该是学生在上课之余放松身心、调整状态的时间段。谁动了孩子们的“课间十分钟”?

课间十分钟,为何被上“枷锁”

“课间十分钟”是每节课之间的调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如果一个孩子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都坐着听课,中间没有任何的活动,课堂学习效率也会受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不仅在课堂内,亦在课堂之外,课间十分钟的自主活动对学生激发好奇心、提高主动性的健全成长提供了空间。

课间十分钟也是学生运动强身健体的机会,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的全球趋势》的报告中显示,全球有85%的女孩和78%的男孩没有达到每天至少1个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要求。报告也同时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运动不足的比例高于平均水平。

足够的课外活动也被认为是降低中小学生近视率的良方。北京同仁医院原副院长、北京眼科研究所原所长徐亮曾在媒体采访中指出,室内空间狭小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危险因素,看远处、户外活动是最好的预防近视的方法,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也已经表明,只要在户外活动足够的时间,近视发生率会明显下降。

教育部也对“课间自由”作出明确规定。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

2021年5月,教育部通过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其中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即使在这些现状和规定之下,中小学生课间被剥夺的现象依旧频繁出现。在不少学校课间纪律的规定当中,最普遍的有以下几个:不准在室内大声说话或谈笑;不准出教学楼;不准在室外高声说话和嬉戏打闹。有专家指出,中小学之所以设置这些纪律规定,主要还是出于“安全”考虑。学生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嬉戏打闹都有受伤的风险,而一旦出事,学校老师或会被追责。

有老师表示:“哪怕是小学学习压力也挺大的。课间10分钟,如果遇到上一堂课的老师稍微拖堂几分钟,下一堂课又要求提前三分钟到教室静静心,真正能让孩子们走出教室玩耍的时间可能只有五六分钟。”亦有老师表示,“凡是学生受点伤,有的家长就会找学校或者老师麻烦。之前就听说有学生磕掉牙,家长跟学校打官司的。”而有老师则坦言,学校主要精力在教书育人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安全选择‘一刀切’,是比较稳妥保险的做法。”

学生在校受伤事件的可应用法律规定中,《民法典》第1199条、1200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8周岁),在校受到人身伤害,学校证明自身无过错则可免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18不满18周岁),在校受到人身伤害,学校有过错才担责,无过错无责任,但学校在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定困难。有媒体梳理报道,某地法院近年来审理的29起校园人身伤害类案件中,91%发生在课间或放学期间,86%发生在操场和教室。从判决结果看,学校被判承担30%以上责任的占比50%,原因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时救助”。于是乎,让学生、老师、学校都有苦难言的“课间圈养”现象还是在不少学校当中出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把学生“圈”起来,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甚至给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埋下很多隐患。有调查表明,同等条件下,农村孩子避险能力明显比城市孩子强,因为农村孩子经常活动,而城市孩子活动过少。

“课间圈养”现象如何破?

在储朝晖看来,“课间圈养”现象问题根源是学校责权边界的模糊,“学校目前不是有限责任主体,成了无限责任的承担者”。要解决这一问题,使老师们能够安心引导学生享受热闹的“课间十分钟”,仍需要厘清“校园安全”问题的“责任边界”。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劳凯声教授曾提到,解决中小学校责任能力不足问题的一种做法,是让社会分担公办中小学校的赔偿责任,建立学生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在上海,2001年《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校方责任综合险已经开始推广。教育部也发布过通知,要求全员购买校方责任险或者校园综合险,建立社会化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另一个是对孩子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是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底线要求,学校有责任为孩子成长成才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有责任塑造孩子的安全意识,也有责任通过多元化手段让孩子铭记安全常识,注重自我保护。

官方在上层设计中也表明了态度。2021年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表示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风险防控机制,来减轻或化解校长和家长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育活动所受到伤害的后顾之忧,这可能是解决课间问题的基础。

而2023年10月18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答复记者时称,目前正在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校园内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置全面达标并有效运用。

整合:许乐

资料来源:央广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编辑:许乐,胡群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