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用美术的方式创造反映人民心声、历史重托、时代呼唤的优秀作品,是每一个美术工作者的职责所在。11月1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画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徐里担任策展人的“广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文献展”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聚焦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通过多媒介、多视角、多形态方式,生动展示了27位艺术家17件主题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徐里担任策展人。
广州画院成立以来首个文献展
广东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重镇,见证了多个重大历史事件,涌现出了众多革命先锋。早在20世纪初,“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便倡导艺术革命的创作理念,该理念对岭南画派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广州画院作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主题性创作基地之一,自建院以来,几代同仁秉承深入生活,为人民而创作的初心,深耕主题性创作领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重大创作活动,并屡次在全国美术大展中取得佳绩。
2023年正逢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100周年,广州画院首次以文献展的创新形式梳理、回顾广东美术界近15年来在主题性创作历程上取得的部分重要成就。展览涵盖27位艺术家,共17件主题性创作作品之过程,以反映广东美术界同仁在主题性创作上跨越古今,表现当代的深耕与沉淀。与此同时,该展览还注重视觉设计与文献互动,以当代艺术思维演绎主题性创作背后的故事,力求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进入当代主题性创作的新路径。
展览现场。
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的伟大画卷
南都记者现场所见,广州画院与广东美术界的同仁们先后围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等重大题材创作、展出,用心用情用功描绘了新时代的伟大画卷,充分展示了文化自信和时代精神,创作出了一批有目共睹的优秀成果。
林蓝《诗经——长歌清唱》
金箔设色 510cm×380cm 2016年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主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诗经一长歌清唱》历时4年完成,以“线”造型与“抒情”性的表达方式构建整体画面,取《诗经》“采诗、献诗”为“点”,诗意主旨《风》《雅》《颂》为“线”,精选诗篇为“面”,由点及线及面,连贯成一幅先人“采”“献”诗三百的优美宏阔的画卷。作品力求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丰富细致的传统材料创作,结合堂皇大气的现代构成形式,体现宏大悠远的整体效果一使之具有朴实清新的鲜明的《诗经》气质,使之焕发瑰丽浪漫的诗的艺术感染力,使之蕴含端稳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张绍城《淞沪抗战——十九路军》
布面油画 205cm×380cm 2009年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文化部、财政部主办
中国美术馆藏
张绍城耗时3年完成的《淞沪抗战一十九路军》描绘的是激战之后一个平静的瞬间。画面中间,一个吸水烟的老兵在和观众交流。此外,其他人只露头部、四肢或躯干,铺排零散而有序,画面松弛有度,富有节奏感。横列的街垒将画面划分成三部分,电车轨道和人行道的线条使近景远景连通起来,使画面富有纵深之感。
色调以冷色为主,模糊血的红色。作品画面不直接描绘战斗,却又笔笔在刻画战斗,用战后的图景,包括废墟、沙包、子弹壳去诉说那一段民族的苦难史。
李劲堃《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纸本水墨重彩 338cm×1082cm 2019年
入选《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为表现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历程, 李劲堃选择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描绘的场景和叙述的诗意为创作主题,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作为作品的题目,于1991年和2019年分别创作第一稿和第二稿,过程历时近30年。2021年《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第二稿入选了中央电视台《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在近30年的时间里,李劲堃不断叩问、打磨这一创作专题,通过整合他的所思所想,不断完善创作方式,最终创作出了一幅崭新的作品,作品饱含了该段艺术历程中对艺术语言探索的积累。
李劲堃采用不同媒介手段对同一主题进行创作,一方面,体现了在不同艺术创作阶段对《忆秦娥·娄山关》诗词内涵的理解的深化;另一方面,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力图通过熟知的、更为精进的技法去表现主题性创作在宏大叙事方面的功能,开拓出一种表现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社会的新方式,突破大型中国山水画创作的藩篱,探寻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方土、陈川《广交会》
纸本水墨 221cm×302cm 2018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文旅部主办
中国国家画院藏
《广交会》反映1957年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盛况,在巨大的历史空间和众多人物中,突出了画面中心位置的周总理。这件作品在写生构思的基础上以线条塑造人物造型,采用中国画传统的白描画法,在此基础上又添加了淡墨的渲染,把众多的人物结构组成了一个整体。
《广交会》气势宏大,画面空间开阔,采用了向心的焦点透视构图,场馆中的展品向前汇聚,像洪流一样涌向画面深处。为进一步拓展空间,画家对原本的会场空间做了取舍。墙上的灯泡被改为铆钉装饰,体现工业化的特点;二层的走廊被去掉,让空间显得更为宽敞。《广交会》的创作前后历时近两年。
郭润文、张军、王永、谭亮彬《北伐,北伐》
布面油画 300cm×600cm 2021年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中宣部、中国文化部主办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北伐北伐》历时两年完成,表现北伐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在1926年10月10日凌晨攻打武昌城通湘门的激战瞬间,是一幅独立团的战斗群像。在构图上,运用焦点透视把千军万马的消失点落到远处的武昌城楼。通过人物的疏密组合,硝烟炮火的分布,安排好整个画面黑白灰关系,明暗交错,虚实相应,同时也做到“虚中有物”,着力营造激烈的战斗氛围。
范勃、郭祖昌、林锋《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第一炮》
布面油画 300cm×450cm 2020年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中宣部、中国文化部主办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创办经济特区》以“改革开放第一炮”为切入点,蛇口炸响的开山炮有着格外力量,它是那个尘土与激情一起飞扬的峥蝶岁月最好的象征,也是“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惊雷”和“敢为天下先”的时代最强音。
叶献民、廖剑华《西藏民主改革》
布面油画 300cm×500cm 2021年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中宣部、中国文化部主办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西藏民主改革》作品从启动到完成历时3年,为了更好地表现当时的历史场景,画家们先后两次前往藏区收集资料并采访了当地的老人和学者,尽量了解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况。期间叶献民、廖剑华画了大量的速写,陆续提交了3次完整的创作草图,经组委会专家学者审稿后确定了最终的创作方案。
叶献民《郎世宁与中西画的融合》
布面油画 180cmx335cm 2018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叶献民《毛泽东与库尔班大叔》
布面油画 180cmx356cm 2018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孙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彭湃与广州农民运动》
布面油画 250cmx750cm 2019年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
中宣部、中国文化部主办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彭湃与中国农民运动》以三联画的形式艺术地再现了毛泽东、彭湃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一历史事件,每一联都有特定内容和叙事情节。作为三联画的主体,中联《东方欲晓》表现毛泽东、彭湃、周恩来、林伯渠、萧楚女、韦拔群等一批早年从事农民运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上完早课送迎学员的情景。左联《翻身得解放》则描绘农民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中开展一系列斗争和烧毁地契等重大活动场景。右联《分得土地》刻画的是经过农讲所培养的农民在丈量土地、登记分配的情景,从而表达出中国农民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美好理想。
黄启明《深圳速度 日新月异》
版画 160cm×338cm 2019年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中国美术馆藏
黄启明的三联画《深圳速度 日新月异》由四块大夹板分版刻制,印制后再装裱完整。作品以刀代笔、点线结合、虚实相生、黑白相向,表现自1979年蛇口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后,“深圳速度、深圳质量”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史上的奇迹,之后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再创辉煌。以宏观视觉,超时空的空间形象表现深圳改革开放的“过去”(蛇口第一炮),“现在”(雨有春笋,生机勃勃的深圳),“未来”(创新理念的大湾未来气象)。作品横向拉升,增强气势走向,海平线稳定而延伸展示过去、现在、未来的继续开放,把开放的精神融入深圳的城市风貌,把大鹏展翅的腾飞势头融入城市气象和想像的未来空间。
陆增康《中国改革开放先锋——袁庚》
铜 57cm×68cm×155cm 2019年
矗立在海上世界蛇口文化艺术中心广场上的袁庚塑像,是陆增康为招商局集团纪念袁庚百年诞辰所创作。塑像高3米,塑造了袁庚先生撸起衬衫袖子、西装搭在手臂上、迎着海风迈步向前的形象,再现了袁庚当年扎根深圳,誓要干出一番事业时的英姿。这件作品尝试将充沛的情感融入写实的雕塑艺术语言之中,寓意由袁庚带领开垦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一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成功探索出闻名退迩的“蛇口模式”的伟绩,吸引了市民前来缅怀。这样的一尊精神塑像,为城市增添了人文情怀。
赵红雨、张晓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
版画 325cm×260cm 2019年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主办
中国美术馆藏
张晓东、赵红雨合作完成的综合版作品《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美丽乡村》以表现温润富饶的岭南水乡为主体,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在空间上采用散点透视,构图采用平面化处理,造型上采用装饰方法。以平实质朴的艺术语言和综合版画的特有的技法力图生动再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是一幅刻画生动、形式新颖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乡村生活图景。
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与主题内容完美切合、追求别具一格的效果,张晓东、赵红雨摆脱传统版画凹、凸、平、孔四版种的成规,探索材质的多种可能性,如用树叶、麻布拓印,自然美妙;以沙粒、刨花表现土塬沙漠,厚重而有力度;以布纹、线、绳、表现各种服饰也很生动;用乳胶摻沙、蛋壳可表现流畅粗犷的笔触,既有笔绘特点,又有半立体浮雕效果。通过尝试不同媒材,生成新的肌理语言与表现方法,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
罗奇、黄福昌、孙佳兴、翁润鹏、林海东《草地铁流》
布面油画 300cm×800cm 2016年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创作展
中宣部、中国文联主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作品展现了红军过草地的意境和气魄。整个画面阴暗,天空乌云密布,远处霞光隐约闪现,象征着胜利的曙光,是战士们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塑造战士人物形象上,突显战士的背影,战士背对观者,低头寻路,艰难跋涉,远处出现几匹孤零零的战马。众多战士的背影汇集成一条线,直指远方,渐行渐远,喻示着征途不息、战斗不止、奔往胜利。与以往同类题材习惯表现中心故事或者故事动态不同,作品在众多过草地的红军中截取行军的一个局部,突显红军过草地的艰苦背影。作品改变了以乐观主义精神描绘红军过草地的创作图式,对美术语言、材料技法进行创新和拓展,再现红军长征光辉历程中的典型形象。
翟书同《流火青春》
纸本设色 160cm×580cm 2019年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
《流火青春》是翟书同历时2年打磨完成的描绘南部战区基层部队的作品。这幅作品以军事训练中的场景为主体,通过处理战士与武器、丛林之间的关系,表现战士们在丛林训练中的一瞬。在用色上强调主观,根据画面的需要来处理色彩关系,整个画面运用浓重的红色基调,更能烘托出火热的军事训练场景,在以红色基调为主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绿色与之进行对比,在红绿对比的基础上,又加入一些粉紫和谈黄丰富和协调画面;在技法上,采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将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运用到人物画当中,又吸收借鉴了油画、版画等画种的表现手法,用浓墨重彩的绘画语言,表现官兵火一样挥洒激荡的青春与热情,以刻画出南中国热带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军事训练场景,展现我军新时期的威武雄风;在构图上,用雨林中的藤条倾斜打破画面的平衡,增强画面的动感和冲击力;在画面中,刻意强调了旗杆,运兵车和武器的刚硬直线,凸显战士们的阳刚之美。同时,深入刻画雨林植物和伪装网的肌理效果,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感,与战士们身上的色彩形成对比,更烘托出战士们矫健的身姿。
陈林《钢与泥·前进》
布面油画 180cm×240cm 2019年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美术馆藏
陈林的《钢与泥·前进》描绘了战士们训练经过泥潭的场景,战士们在一片泥泞中紧握钢枪,神情坚毅,匍匐前进。虽然看不到眼睛却仍能感受到坚毅的神情,没有夸张的嘶吼却能感受到震撼的力量。湿透且沾满泥浆的衣服紧贴在肌肉上,拉扯着前进的胳膊和大腿产生巨大阻力…画面安静而有力量,如雕塑般肃穆庄重,色调也对氛围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散发出一股冷冽的钢铁气息和浓重的泥土味道。
王卓《踏古》
布面油画 110cm×450cm 2019年
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
文旅部主办
中国国家画院藏
王卓的作品《踏古》以位于“丝绸之路”上的尼雅遗址为主题。尼雅遗址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间,是古时的沙漠绿洲。在汉代,因占据交通要塞,曾商贾云集,富庶一方。到东汉后期已逐渐式微。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痕迹,是文明的象征。由于时空横跨近两千年,加之沙漠中自然环境恶劣,当时雄伟的古城建筑已全部风化。作品以遗址建筑为切入点,参考同一地理位置上遗留下来的其他遗迹,加之主观想象,以中国画长轴的构图方式,具象写实的油画创作为手法,在地平线上保留下了这座残破的城市遗骸。暖灰红的色调,营造出风云突变的氛围,突出主体物的伟岸、苍凉与神秘。
作品《踏古》所描绘的景象,突破静止画面的框架,创作出更为立体、生动的艺术感受。以全景式宽幅的构图,呈现了一幅精绝古国的城市遗骸从沙漠中缓缓升起的宏伟画面。简洁大气,气韵沉稳,张弛有度。用色一如既往的单纯、直接,在同一种颜色的细节变化和处理上,又极为精细,浑然天成地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文化特性。极具地域风情的影像式书写,仿佛让人置身于一场凝固于画布之上的巨幕电影,引人遐想,耐人寻味。
展讯——
广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文献展
时间:10月27日—11月20日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地点:广州画院美术馆(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内环西路66号文创中心一楼)
策 展 人:徐 里
总 策 划:闫 斌、宋陆京
执行策展:冯梁嘉唯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
张绍城、郭润文、叶献民、李劲堃、黄启明、孙 黎、方 土、范 勃、陆增康、张 军、赵红雨、林 蓝、廖剑华、郭祖昌、罗 奇、翟书同、张晓东、谭亮彬、陈 林、陈 川、王 永、王 卓、黄福昌、林 锋、孙佳兴、翁润鹏、林海东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灵君
摄影/视频:N视频记者 陈杰豪 实习生 陈榆斌 陆永平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