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近年来,国家医保局不断扩大和完善医保目录,通过调整报销比例,鼓励群众选择基层首诊。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更加均衡覆盖城乡社区居民,今年8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文件印发将近两个月时间,各地都在稳步推进落实。
进入秋冬以来,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比三甲医院发热门诊与儿科门诊的人头攒动,社区医院的就诊人数却明显较少。更多患者选择在社区医院做检查,到三甲医院就诊,究其原因,群众对于社区医院的诊治水平依然心存疑虑。奥一新闻就此采访多位社区医院负责人,了解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情况。
应对大医院“虹吸效应”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寻求自我定位
在走访过程中,不少市民认为,尽管医疗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仍不均衡,基层就医依然面临着诊断难、用药难、信息化水平差等痛点。
此前,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姚宏文曾在公开采访时表示,大医院“一号难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这个现象实事求是来说是客观存在的。这一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现在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医保支付制度以及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据公开统计,至2021年末,广州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814家,总床位数共10.65万张,医院床位共9.74万张,千人床位数5.7张。其中,医院291家(三级甲等医院4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332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8家,其他机构103家。广州卫健委在公开文件曾指出,广州医疗资源依然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基层医疗资源增长乏力,2015-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增长仅6.7家、30张床位,增长率分别为5.2%、6.7%。
当前,区域医疗中心的超级三甲医院,正在借助新一轮的多院区建设与旗舰院区的正常升级,向更大区域提供医疗资源供给。如何应对大医院的“虹吸效应”,基层医疗机构正在结合社区特点,进行升级转型探索。
走访: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升级信息服务
在天河区车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挂号处,几位老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办理免费身体检查的信息登记。正在候诊的74岁刘大爷向记者介绍,自从与社区医院签约家庭医生后,定期都会收到免费体检的信息。他对家庭医生服务是100%满意。与家庭医生签约后,医生对全家人的健康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的监测观察,出现疑难病症,社区卫生中心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联系三甲医院专家,全家人都无后顾之忧。
在二楼中医全科科室,不少老年人正在看病就诊。居住在附近小区旭景家园的陈姨告诉记者,因为她常年腰椎不适,正好社区医院有康复推拿科,离家近又收费便宜,完全匹配她的需求,所以她会定期在社区医院完成一个疗程的康复。
多位老年人在社区医院中医门诊候诊。
不少街道社区卫生中心正在持续升级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民服务。以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为例,该中心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为周围14余万名居民提供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准服务。据天河区石牌街道社区卫生中心主任范育玲介绍:“在社卫中心,每天的门诊量达到上千人次,为了减少居民排队等候时间,建成了广州基层首家自动加药智慧药房,将配药工作交给了智能机器人完成,实现了‘药等人’的取药新模式,节省了居民就诊时间。”
不少社区医院设有家庭医生专区。
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提供“一键转诊”的设置,令远程转诊变得更“即时可得”。该中心主任王晓毅介绍:“当前全省正在推行医联体内大医院门诊号源优先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开放。基于此,珠江医院向沙园社区卫生中心开放了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风湿免疫等科室1周内的号源,而家庭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室就能实现一键转诊服务。”
适配居民需求:开设“夜诊” 便民利民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还有不少社区医院开设夜诊,这为广大上班族提供了便利。据了解,今年以来,广州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开夜诊,主动延长服务时间。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间门诊备受市民欢迎,还有社区医院24小时不间断开诊。
以天河区元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其距离天河客运站900米,不仅开设夜诊,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元岗街社区服务中心医生表示,“夜诊开了很多年了,24小时都有医生在。主要接诊一些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就医指引。”
白云区均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介绍,每天夜诊人数稳定在30-40人次左右,夜诊开展5个月共为4162名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该中心实行“昼夜同质化”诊疗,夜诊诊疗费用与日间门诊一致。市民无需提前预约,在夜诊时段(17时-21时)就诊,即来即看。
国家卫健委把发布会开进广州基层社区
“为了更加生动鲜活地展示基层便民惠民有关举措,这一次我们把发布会现场设在了最基层。”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说。9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最新一期的专题新闻发布会开到了广东最基层的医疗服务机构——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诸宏明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8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文件印发将近2个月时间,各地都在稳步推进落实。群众就医便利首先体现在就诊时间上有了更多选择。
据了解,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日的11点半至下午1点半提供午间门诊,实现“中午连一连”;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工作日晚间门诊服务,实现了“晚间延一延”;此外,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已开设双休日门诊。诸宏明透露,广东深圳要求至少200家社康机构开放门诊延时服务(也就是夜诊)至晚上9点。目前已有800多家社康机构开放夜诊服务,平均延时服务2小时,夜诊服务占社康总诊疗人次的近20%。
广东如何让基层机构的便民惠民举措更“落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汪洪滨介绍,要做到“让病人少劳累、让实惠更多样、让健康进基层”。
广东推动二级及以上的医疗机构向基层家庭医生下沉30%的号源,其中专家号源不少于30%。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可以在自己的诊室直接预约上级医院的后台。深圳探索先诊疗后线上付费,就诊时间节约了30%。
在广东,基层机构在夜间和周末提供全科中医和预防保健服务,方便上班族晚间和周末就诊的需要。推动专家名医进入基层。全省1700多间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开具长处方,方便居民在就近取药。在深圳、佛山、东莞等市的基层机构,涌现了一批卫生健康副校长、健康副厂长、健康网格员、健康促进员,实施预防关口前移。广东将老年健康管理作为今年省政府民生实事重点推进,目前已为403万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了免费体检、健康指导。
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基层
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晓毅在发布会上介绍道,沙园中心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区域医联体的成员单位,自2017年起,珠江医院先后安排了心血管、内分泌、眼科、肛肠科等30多位专家轮流到社区中心坐诊。一方面专家到中心坐诊,使居民享受到了在家门口就有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另一方面,专家也带教社区服务中心的医生,让基层医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王晓毅同时介绍,中心参与了广州市居家腹膜透析治疗院士示范项目,在专家指导下,已经初步具备了腹膜透析的诊疗能力。
“上个星期,首位腹膜透析患者来到了我们基层站点,感受很好。他可以免费把透析设备租用回家,利用透析设备在家中完成透析,不影响白天上班。”她介绍,患者透析的相关数据还可以同步传送至家庭医生和上级医院,适时得到医生的指导。这个项目推进之后,腹膜透析的患者今后有望透析不出街镇。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管玉慧 刘婕
编辑:林诗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共建美丽街区 共享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