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浙大二院,边远红色山区遂昌的百姓也有了家庭医生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11-08 19:24
图片


“新征程行动”三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对话全国有代表性的八家县域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用文字记录在全球先进技术加持下县域医疗的蜕变、见证县域健康的现代化,并制作专题,以此献礼改革开放45周年。

“张大爷,您的复查结果还行,重点是要记得每天按时吃药,注意清淡饮食、适当锻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全科专家吴雪花自从被派到浙江省遂昌县人民医院帮扶后,都会定期和遂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家庭医生团队一道走村入户,为偏远山区百姓送上贴心的医疗服务。一直在山区居住的张大爷到县里看病要好几个小时的车程,而如今做梦也没有想到坐在家里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当天,这支由“省县乡”三级医疗专家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先是开展了义诊送健康活动,随后又前往农民家中为“两慢病”及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服务。像这样送医上门、送药到家的家庭医生团队,遂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已拥有79支。高质量的家庭医疗服务,极大提升了基层群众签约的主动性。今年1月至今,遂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家庭医生签约人口已达5.4万,签约率达51.46%,超去年全年签约率。

一个县级医院是如何创新发展家医模式的?在购进先进医疗设备后又如何通过“云上互联”助力基层医生专业诊断?在11月5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由GE医疗公益支持的《医疗“县”状调研报告》正式发布。作为该报告中提及的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近日,南都记者采访到遂昌县人民医院,探寻该院蜕变的奥秘。

图片

遂昌县人民医院

三级全科联合门诊,资源整合共享

早上8点,遂昌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已经人头涌涌,随处可见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于边远扶贫红色山区,村落到县城交通远且不便。83年前的创立之初,这里只有4名工作人员和几间简陋诊室。而如今经过几代遂医人的不懈努力,遂昌县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被列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医院、全国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建设第一批医院。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浙大二院-遂昌“省属县用、三级共建”全科医师培养模式被列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该项目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科示范基地项目。

图片

“有时候你到家里帮病人解决问题之后,看到他们给你一个笑脸,比你收到挂号费可能高兴不知道多少倍。”遂昌县人民医院全科主任王卫华告诉记者,遂昌县在浙江省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好的医疗条件,不能和大城市达到同质化的治疗水平,县里的慢病患者只能背负着过高的经济重担出去看病,而近年来一系列的创新模式大大改变了当地老百姓的就医模式,提高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2023年3月,在省政府“双下沉、两提升”和“山海”提升工程项目的指导下,浙大二院、遂昌分院携手进一步探索基层全科门诊服务新模式,确定遂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金岸分院为首家基层服务探索试点,积极建设省县乡三级多学科数字化会诊平台,并开设“省县乡1+1+1三级全科联合门诊”,打造“省县乡全科三级联动”浙江样板,助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我每周固定有几天在金岸分院,有一个固定联合门诊诊间,分院其余诊间的全科门诊有遇到疑难病例需要探讨的,我也会过去帮忙诊断,提供治疗意见。需要上级专科会诊的,我们会通过会诊平台进行远程会诊。”吴雪花是浙大二院全科医学科第6轮下沉遂昌县县人民医院的专家,她秉持“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干精神,全力助推遂昌全科医学科发展和基层服务提升。

图片

帮扶专家巡查病房

据遂昌县人民医院全科主任王卫华介绍,三“1”全科联合门诊由浙大二院下沉的全科专家、县人民医院全科骨干、金岸分院全科医生共同坐诊,分院全科医生负责主诊,省县两级全科专家每周至少3天参与线下联合门诊+云门诊,协助诊疗、门诊带教、业务指导,按需开展讲课和健康宣教。对需要转诊检查或住院的患者,联合门诊可以直接诊间开单、预约。“1+1+1三级全科门诊由三个医生一起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王卫华认为通过三“1”全科联合门诊,切实做到了将优质医疗资源真正落地到农村基层。

“云上互联”助力专业诊断

“今年6月份的时候有一个61岁的病人,体检的时候CT结果显示肾占位,发肾脏里面有一个两公分的结节,我们考虑是良性肿瘤的概率为70%,做完磁共振之后考虑良性恶性的概率各50%。然后我们申请了与浙大二院远程会诊,把CT、磁共振的图像发送到我们的平台上,专家诊断结果考虑70%是恶性的、30%是良性的,于是我们给病人做了手术,手术后发现是非常典型的肾透明性细胞癌。”遂昌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包迎伟介绍,遂昌县人民医院很早便引进了64排CT、1.5T磁共振等医疗设备,但由于基层医院缺少能熟练操作大型影像设备的技术人才,拍出来的图像质量不高,加上影像技师缺乏读片经验,难以应对病人复杂的病情,也会增加漏诊、误诊的风险。

图片

为了突破技能瓶颈,让团队快速上手,包迎伟在浙大四院放射科人员的协助下,开始尝试一种技师之间“云上互联”的模式。通过“技影随行”远程影像质控平台,浙大四院设置好的标准化序列可以直接推送到遂昌的机器设备上,在云平台的支持下,县域医生可及时连线浙大四院影像中心专家,通过操作界面实时共享远程指导教学。2022年,又依托“山海”提升工程,加入浙大二院区域影像中心,通过区域影像数字云平台,实现浙大二院与遂昌分院之间数字化支撑的影像转检、远程会诊、远程诊断及同质化质量控制等影像资源共享。千里之外的专家就能对基层技师进行远程指导,帮助患者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历史性难题。

图片

遂昌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医生正在分析影像

“第一个是诊断,第二个是检查,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远程平台可以解决,患者也不用一发现肿瘤就要跑到杭州去。如果诊断结果明确是良性,随访就可以了;假如诊断是恶性的,那下一步就是决定要在哪里手术的问题。”包迎伟说,他希望能买好一点儿的设备,最好能做到跟省城医院的检查同质化,这样边远山区的病人检查了以后到省城区不用重复检查,特别是在远程平台的帮助下,希望诊断也能够做到同质化。

家医服务新模式,签约提质增效

“很感谢专家们长途跋涉来到村里,这段时间突然感觉胃里不舒服,想去县里看病,又因为路远、地里离不开人,一直没有时间去。正好这次有专家们过来,我赶紧来看看,真是太方便了!”徐大爷笑着说现在村民也有大专家组成的家庭医生了,以前这种好事想都不敢想。

图片

和很多基层医院一样,遂昌县人民医院之前在推进医共体建设中,发现医共体内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等问题,老百姓也对以往由基层卫生院实施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不积极。

2020年遂昌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创新家医服务模式,2022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更是依托浙大二院的“山海”提升工程,组建了“省县乡”三级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20余支家医团队注入了省级专家力量,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从“乡级1.0版”到“县乡2.0版”再到“省县乡3.0版本”的三级飞跃。

图片

从此之后三级家庭医师团队跟随“智慧流动医院车”经常进村入户巡诊,把“专家门诊”搬到了村里,助力山村百姓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让山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加便捷、规范、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为遂昌山区百姓健康建起了“省县乡”三级医疗救护保障体系。2022年至今,团队下乡服务过黄泥岭村、对正村、垵口村、黄沙腰、高坪村、垵口村等偏远山村,服务达上千人次,大大提高了基层群众签约的意愿和主动性。下一步,医院还将继续扩大“省县乡”三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努力将优质医疗资源持续送往山村,全力守护更多百姓健康。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姜颖

编辑:曾文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康新征程 关爱走基层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