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年磨一剑!国产原创驱镉药启动Ⅱ期临床,破局无药可医窘境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5-07-02 12:21

2004年夏天,某市电池厂工人因长期接触重金属镉发生集体中毒,部分患者被紧急转送至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面对这些体镉严重增高,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医生们陷入束手无策的困境——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一旦进入人体便如幽灵般蓄积在肾细胞中,生物半衰期长达30年以上,全球尚无有效驱镉药物,临床只能提供观察与支持治疗。

近二十年后,破局曙光初现。7月1日,由原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专家团队历经近二十年研发的原创驱镉药物GMDTC,正式在该院启动Ⅱa期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攻克镉中毒这一全球公共卫生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无数饱受镉暴露威胁的患者迎来“有药可盼”的新希望。

图片

 镉之殇:隐匿的剧毒与漫长的绝望

镉中毒的危害及其治疗困境,在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印记。上世纪60年代日本富山县爆发的“痛痛病”,即是慢性镉中毒导致骨骼严重疏松、变形甚至自发性骨折的典型案例。2004年发生在国内的电池厂工人中毒事件,导致患者致病也正是该金属。据研究,镉作为第48号元素,通过职业暴露或环境污染进入人体后,主要蓄积于肾小管细胞,缺乏天然的排出机制,其生物半衰期可长达30年以上。这种长期蓄积不仅直接损伤肾脏,更可能诱发“痛痛病”、慢性肾病、不孕不育甚至癌症。

然而,面对患者的痛苦,国内外医学界长期缺乏有效应对手段。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的专家回忆,当年临床治疗手段极为有限,主要依靠“观察”和“支持治疗”,患者因无药可治而情绪紧张,社会影响深远。镉中毒,成为横亘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一道顽固壁垒。

图片

破壁之路:从“入胞取毒”设想到研发长征

改变“无药可医”现状的重任,落在了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科研人员的肩上。该院毒理学专家唐小江博士亲历了2004年镉中毒事件。在多年临床观察与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唐小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假设——“入胞取毒”:即设计一种药物,能够进入肾细胞,精准找到并“抓住”蓄积其中的镉离子,再将其安全地带出细胞、排出体外。

这一设想的科学基础,在于利用肾细胞内天然的SGLT2-GLUT2葡萄糖转运通道。唐小江团队受到糖尿病药物卡格列净(一种SGLT2抑制剂)的启发,意识到该通道解决了水溶性物质进出细胞的关键问题。他们创新性地在药物分子上连接了能够利用此通道的结构(即唐博士提到的“葡萄糖”或相关基团),并设计了特异性螯合镉离子的“礼物”(配体),遵循“抓大放小”(即选择性结合重金属)的螯合原理(酸软碱理论),最终形成了GMDTC的雏形。

图片

研发之路充满艰辛。项目起步异常艰难,最初仅获得院领导支持的5万元经费用于化合物合成,药物合成后又依靠基层科研人员协作建立动物模型进行初步验证。虽然早期申请了专利,但后续研究因缺乏资金支持一度停滞。转机出现在达安基因对该项目价值的认可和投资,推动了研究的深入。2017年,唐小江团队在珠海成立公司(健尔圣医药),获得了首笔重要投资,项目进入加速阶段。相关机制研究和实验成果最终发表于国际期刊。2022年11月,GMDTC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新药启航:Ⅱa期临床点亮救治曙光

GMDTC进入Ⅱa期临床试验,是镉中毒防治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本次试验由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作为临床试验机构主导开展,联合申办方健尔圣医药共同推进。核心目标在于评估GMDTC在不同剂量下的安全性与人体耐受性,这是探索未来精准治疗方案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试验设计严格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及国际国内相关法规。尤为重要的是,为确保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项目特别设立了独立的安全性监查委员会(SMC),对试验过程进行独立监督和评估。

图片

这一阶段的研究承载着厚重的期望。正如胡世杰院长在启动会讲话中指出,该项目的启动不仅是对受镉污染威胁人群的切实回应,更是践行“推动医学创新,为公共健康贡献力量”使命的具体行动。其重大意义在于:它有望彻底填补国内外慢性镉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的空白。唐小江博士在启动会上表示,当年中毒事件中的部分患者,至今仍在住院等待,时间已长达二十余年。GMDTC的研发,正是为了早日解救这些长年累月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兑现科研人员的初心。同时,该药物未来也将惠及更广泛的环境镉暴露人群。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黄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