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电脑就是一家医院!不少“诗路天台”百姓看病最多跑一次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11-08 19:26
图片


“新征程行动”三周年之际,南方都市报对话全国有代表性的八家县域医院/区域医疗中心,用文字记录在全球先进技术加持下县域医疗的蜕变、见证县域健康的现代化,并制作专题,以此献礼改革开放45周年。

浙江省天台县,拥有神山秀水、佛宗道源、桃园胜境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素有“诗路天台”的美誉。然而美景留得住人,有限的医疗条件却留不住患者。

为了让当地老百姓能够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天台县人民医院狠抓医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大胆制定“亏钱也要做大急诊”“一台电脑就是一家医院”的发展方向。为了让患者少跑路,医院还提出让老百姓“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甚至追求“最好让患者一次也不要跑!”的理想目标。在11月5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由GE医疗公益支持的《医疗“县”状调研报告》正式发布。作为该报告中提及的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近日,南都记者采访到天台县人民医院,了解该院如何借助数字化、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体验。

图片

天台县人民医院

“亏钱也要做大急诊”,护好百姓生命安全

2006年以前,“忙、累、脏,风险高、收入低、压力大、没有成就感”是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科室的代名词,这也使得急诊科存在没人来、留人难的问题。但在医院里,急诊科是抢救生命的最前哨,长此以往肯定不行。“急诊病人永远走不掉,如果急诊病人接不牢,整个县老百姓的健康都会受到威胁,所以急诊哪怕是亏钱也要做好。”天台县人民医院院长裘银虹说。

当时已是感染科副主任的王军伟(现为天台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在2007年“临危受命”,经过对急诊科现状的调研和思考,他认为急诊科想要发展,首先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医生。于是他想尽方法“招兵买马”,又努力让急诊科有了自己的病房和抢救区块,把属于急诊科的患者收住在急诊病房。“这样一来,医生们会在多干事中加快成长,并在成长中获取成就感,也就自然愿意留下来。”同时,王军伟还坚持每周组织医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每月请其他科室的主任过来培训。他还支持年轻医生走出去进修,要求学有所成后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进修收获。而对于王军伟来说,这么多年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每天7点不到就去医院,晚上11点钟才回到家,而很多时候人刚到家,电话就打进来,他马上折返。待患者的病情稳定住,天也快亮了,他匆匆吃了早餐继续工作。多年后,当有人提起这段往事,他只是淡淡地说:“值得!”

图片

裘银虹院长介绍急诊科的故事

其实这份“值得”来自于不断蜕变的急诊科:渐渐地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能独立完成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洗胃等操作,病人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好转率明显提高,许多主动脉夹层、肺梗塞、急性心肌梗死等危重病例由于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处理转危为安。仅十余年的时间,天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从一个最初只有3名医生、没有病房、属于“中转站”性质的科室,发展成了一个拥有30名医生、100余名医护人员、13张抢救床位、12张留观床位、21张病区床位、22张急诊ICU床位的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

除了做强做大急诊科,天台县人民医院目前还掌握了单孔腹腔镜、单孔胸腔镜等国际最前沿的微创手术技术,创伤中心成为全国的创伤中心的示范基地,卒中中心溶栓在全省排名靠前,这些都成了留住患者的核心优势技术。

图片

5G助力远程问诊,先进设备促进诊断精确化

不久前,73岁的吴大爷因记忆力减退3、4年来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就诊,神经内科医师查看后考虑海马病变,为大爷安排了颅脑海马MR(磁共振)扫描。但放射科技师何伟生对海马特殊扫描序列不太熟悉,于是他通过5G远程镜像互联连线医联体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技师毛德旺进行实时指导。在5G磁共振实时远程指导下,毛德旺主任一边分析讲解,一边远程对设备扫描参数进行了调整,顺利完成了颅脑海马MR(磁共振)扫描。

图片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天台县人民医院下决心引进了SIGNA Butler 5G磁共振管家(以下简称“磁共振管家”),它可以突破影像技术相关难点以及打破传统培训的地域限制。而5G基础设施的覆盖给远程、实时磁共振应用连接带来了机会。“磁共振管家突破了5G结合的技术难点,使用专门的医用5G网络频段,与MR射频不干扰,确保实时连接和指导,如同大家同在设备现场,进行扫描序列编辑、针对性的参数调整在内的多种操作。”天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张治邦主任认为磁共振管家带来的这些改变,对县域影像的诊断和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大有裨益。

图片

“像5G这种数字化技术能大大推进医院的学科建设和标准化进程,技术提高了不仅能帮助提升医生的水平,对于减少误诊漏诊以及保障病人安全也有推动跟帮助作用。”裘银虹说。据了解,MR检查的效果与扫描时间的把握和患者体位正确摆放关系密切,这就对技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年来,该院与省医院建立远程协作,一方面由省医院专家远程实时给予指导,规范扫描体位;同时,遇到疑难病例,还可以通过远程平台将图像传输至省医院,请省医院专家参与读片诊断,或者开展MDT会诊。双管齐下,既提高了疾病检出率、降低了误诊率,还带动了本院影像科医生MR检查诊断能力的提升。如今,该院影像科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绝大部分诊断。

“云上医共体”让患者最好一次也不要跑

这天,天刚蒙蒙亮,天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的医疗队伍就出发前往天台县北面的大同五村开展“医疗集市”活动。一个上午,医疗队为周边100余位村民免费提供了10余个检查检验项目,解读体检报告100余份,村民们感到“满意极了”。

图片

这是天台医共体在县域内开展“医疗集市”服务的一个缩影: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无线网卡、一台便携式打印机、一个读卡器——由此组成的“移动云诊室”,是天台县医生下乡问诊的标准配置。借助“云上医共体”的医生工作站信息系统和5G实时连线云端,医生们不但可以在“医疗集市”现场接待村民问诊、实时医保缴费、发药,遇到疑难杂症时还可现场连线天台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开展远程会诊,甚至还能为有需要的村民直接预约总院的检查检验和住院床位——在村门口就能看上省里、县里的专家号,这是许多村民过去根本难以想象的事情。

天台县平桥镇的85岁罗阿婆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前不久,罗阿婆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部疼痛,且持续半天无法缓解,当晚8点半来到天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平桥分院就诊。“当时情况很紧急,医共体影像中心急诊CT报告显示她消化道穿孔、食管裂孔疝、乙状结肠多发憩室,还有盆腔积液。”接诊主治医师汤盈盈见此,马上通过“远程会诊”连线了天台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庞慧明。庞主任云上“查看”病人情况及相关检查报告后,建议转至县人民医院手术治疗,而后又通过“双向转诊”为罗阿婆在线办好了转诊、住院手续。当晚9点半,罗阿婆被护送至天台县人民医院,由庞慧明主任亲自主刀进行腹腔镜探查手术。由于手术及时,阿婆术后恢复很快,不久就出院了。

图片

打造“云上医共体”

据裘银虹院长介绍,天台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建设的一期工程已经完成,辐射范围达村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以及县级医院三级网络,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则包括妇保院和中医院,目前已经完成系统对接的约有280个卫生机构。针对主要以开药需求为主的慢病患者,天台县人民医院还提出了“移动诊间”的概念。医生带着一台电脑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随时可以看病开药,开好的药通过物流直接配送到家。“这台电脑的背后是全县的医疗资源。希望以后我们的数字化改革可以做到让这些患有慢病的老百姓开药一次也不用跑。”裘银虹对此充满期待。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姜颖

编辑:曾文琼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健康新征程 关爱走基层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