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2023年11月14日A0405版见报
今年6月27日,广东省推进岭南书院建设现场交流会在清远市江心岛书院召开,清远岭南书院建设的做法得到了肯定。会上还明确提出“推动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实现岭南书院全覆盖”。
作为全省首个岭南书院,从2021年8月广东省委宣传部启动第一批10个岭南书院建设至今,两年多时间,江心岛书院俨然成为文明实践、文脉传承、文化交流、新人培育于一体的公共文化供给平台。
“在目前所有的岭南书院里,我们有一大特色就是我们优先强链研发了系列课程。就是建强师资力量,强化书院智力支撑。”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谭仕龙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清远将在“书院+书房+书屋”的模式下,通过链接各方资源,打造更多的城市书房、乡村文化客厅、图书驿站,拓展公共阅读服务空间,从市到区县,从城市到乡村,从书院到书屋,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用书香辐射带动,从机关、社区、学校,让悦读成为链接社群的纽带。
泱泱北江中,郁郁葱丛间,一座蓝顶白墙庭院,静立于一片如叶般的江心岛上,承载公共文化供给的重量。穿过铺满簕杜鹃200米廊桥,从热闹繁忙引向诗和远方,两旁间隔数米的留言板上,记录着市民与书院共成长。近日,南都记者走读岭南书院,走进清远这座城,走上江心这座岛,走近岛上这群人,尽享人文之美。
江心岛书院。
像上班一样打卡六年
“我不想做蠢奶奶。”
身着一袭祖母绿长裙,踩着中跟鞋疾步穿桥而过,经过“我有一个岛”的招牌,今年56岁的陈卫红照常来到江心岛。
掩于树下的电子显示屏:2023年11月8日,岭南书院江心岛书院累计人数271884人。
11月8日,有两位市民游客正在拍照。
这是她在这“上班”的第六个年头了。六年前,2017年秋分,一默书房开业。彼时,江心岛书院还是岛上书院,未成规模,仅有一幢一默书房和一间相隔一池子死水的仓库。
同年,陈卫红退休,在家附近的江心岛上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个小孩子跟着奶奶后面说:为什么清远叫凤城、江心岛是什么、你怎么这么蠢……小孩子的奶奶答不上来。
11月8日,陈卫红照常在这“上班”。
“我每天都在这里看七八个小时,好像上班一样。”被“蠢”字击中,她决定走进一默书房尝试探明真相。很快就在一本《清远县志》中解了惑,陈卫红也由此迷上了地方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探源之旅一发不可收。在她看来,地方志记录风土人情,反映历史脉络,总览一方古今,她已经记不清用了多久,研读完存于一默书房里的清远八个县市地方志。
曲径通幽处,是书院门口。
“这里的氛围环境、工作人员的态度,他们的包容会让你能够静下来看书。真的是我有一个岛,安静诗意,就好像在自家一样舒适轻松。”如果说,因解惑走近、因兴趣驻留,那么像上班一样来看书,对她来说,还因为天气冷了围炉煮茶烤红薯的休闲、看书累了漫步江边唱会歌的自由。
免费开放、用心包容,这里总会为有需求的人开一扇门。岛上的环卫工可以进门小歇、早上炼完太极的大爷会来转一圈、新手妈妈随时带着孩子读绘本,也有多年驻留的退休老师常坐庭院一角研究围棋,不论风雨,带着南方渔民斗笠裹个雨衣,骑个单车就来了。
“就算只有我,书院也会开门。”陈卫红喜欢在庭院听雨落的声音,看池子里新栽培的荷花。
11月8日,陈卫红坐在庭院。
开放包容的文化客厅、精神饱满的自信面容,这座精神滋养圣地,养身也养心。她发现,就算是年纪大的人,他们精神头比外面很多人强,内心更强大,乐观释然对待生活中的事,在这里,她学会用年轻人的沟通方式与儿子相处,“精神上有饱满的状态,不能够让自己心灵空虚,退休也要安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不给年轻人负担。”
六年间,这里从书房扩至占地面积约 2 千平方米的书院,满庭草木,锦鲤畅游。陈卫红几乎每天都一样,点一壶最爱的白茶,习惯性地坐在书房中央长木桌椅上,挺直腰板戴好老花镜。
11月,满院莲蓬静待荷花盛开。
这天,她书架上取出拳头般厚的《汉语大词典》,放在儿子为她准备的阅读架上,一位花白发老伯拿着一本图书馆捐赠书籍四处张望。“阿伯,稍等一下。”只见她走进前台,做了个“过来”的手势示意工作人员思忆(化名)。
政府免费提供场所和水电,一默书房对所有人免费开放和定期开展免费的公共文化活动,并负责解决部分聋哑人就业的问题。刚开业,思忆在此工作。
“白白净净的,人很安静,状态特别好。我们每次都看见她在那工作得特别开心。”这是欧阳婷婷与儿子卢瑞阳对思忆的印象。
廊桥两旁间隔数米的留言板上,记录着市民与书院共成长。
柴米油盐下的诗和远方
“今晚,带着孩子来到书房,看着他认真阅读的样子,这些天心里的慌乱、焦虑,一下就沉静下来。这世间,阅读能给予力量,书香能沉淀灵魂……”
这是一默书房2020年留言合集中的一条,标注下显示:生命里特殊节点的一天。留言的主人是欧阳婷婷,这年她遇见了江心岛,第一次走进书房。欧阳婷婷并非名校毕业,正处于不顺的物质生活中,被悲伤迷离侵占。
也正是这年的9月3日,她收到了一份录取通知书:祝贺你被岛上书院《中国文化与哲学八讲》公益课程班录取。这是由“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中山大学资深教授冯达文主讲的国学公益课。
冯达文讲国学公益课。
国学公益班的开设,是源于市民的需求。2018年,首个大咖领读会在一默书房举行。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领读《瓦尔登湖》,开放了25个读者名额,结果现场一下子来了50多人。
学者公益领读的方式为一默书房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也由此逐渐形成一默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不断探索实践后,一默书房正式开启与中山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国学公益班,每月定期邀请哲学系教授上岛分享优秀传统文化等人文方面的讲座。
冯达文是在2020年受邀担任山长,面向读者讲课、与教学团队一起研究设计和把关讲课课程、联系中山大学和其他高校、机构的老师来江心岛书院讲课,“岛师团”渐渐形成。
公益课。
“来岛上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很有公共情怀的,他们有一份文化的坚守,愿意为社会的文化建设发挥作用。我非常的欣赏。”广州市人大代表、哲学教授,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他曾引荐多位学者上岛开课,共同充盈“岛师团”。
“岛师团”队伍不断扩大,成体系地开展公益课程,江心岛自此有了灵魂。在江心岛书院的走廊上,能看到“岛师团”的资料与寄语,满墙智慧。如今已有80名高校教授组成“岛师团”成员,至今已开设近百场高端国学课堂。
卢瑞阳在一默书房看书吃点心。
“平时几乎是接触不到特别有学问的老师,国学公益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非常受益。”当读懂“为己之学,学以成人”,领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欧阳婷婷顿感生活柳暗花明,“而且当跟身边有人跟你一起交流,一起接受这种传统、专业的课程,至少在当下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幸福的人。”
当时,卢瑞阳不到8岁要等妈妈下课,常坐在广清共享绘本馆前的长椅上,时而静坐阅读,时而闲看庭院池子里的小毛鱼。也是这年,他迷上了这里的舞台,“喜欢这里舞台,它发掘了我。”
24节气茶席活动。
江心岛书院常年举办公益活动,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温润人心之外,还通过晨读暮课、朗诵之夜、读书会的形式,用书香链接社群,以书院为载体培育新人。卢瑞阳第一次登上舞台,就是参加朗诵之夜活动。
拿起麦克风,手心直冒汗,止不住紧张,当正式朗诵起《沁园春·雪》,抑扬顿挫间,神采飞扬,落落大方。这次舞台,掘出这位小男孩对播音的热爱与天赋。他开始一次次实践锻炼,也更加自信沉稳一步步走向更多更大舞台:四年级入选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跟同学们分享各类读书心得。他为此感到自豪。
2022年,卢瑞阳在民谣之夜活动的舞台上弹唱,带来了一首《晴天》。
文脉传承,启智润心,守正创新,铸魂育人。一个岛,一群人,抚慰着悲伤迷离,孕育着好家风。2021年,欧阳婷婷从公益课程班毕业,再次留言写道:没有放弃学习,孩子懂事努力,换了新工作,给父母安顿了新家,先生开创了新事业。谢谢你们!这是汲取力量的地方!
让书屋进社区
正是在2021年,岛上书院正式命名为江心岛书院,挂牌成立岭南书院,内设中华善本馆、北江讲堂等8个功能场室。
江心岛书院里,满是来自五湖四海、社会各界的书籍:中华善本馆收藏了102部《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丛书;广清共享绘本馆满是小学生挑选寄来的绘本;北江讲堂合伙人书架的353个书柜格子近乎摆满来自全国各界捐赠的书……目前全书院藏书3万余册,市民游客免费借阅。
中华善本馆内。
自成立以来,江心岛书院持续探索新时代书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根据市民的需求来做文化产品的供给。清远江心岛运营模式汇聚了很多社会力量。”在曾德雄看来,岭南书院能充分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广东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很多的,通过各地社会力量,比如高校研究机构,借助他们的力量,根据市民的需求,在岭南书院这个平台充分的展示。
北江生活馆中,孩子们正在看书。
岭南书院是文明实践的生动载体,江心岛书院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公众的参与。据清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皮建军介绍,这几年来,书院的登记在册的专业的文化志愿者近200名,每一场活动里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在北江生活馆,书房主要力量是志愿者。从策划到落地,基本上是由志愿者承担主力。这里自发成了市民“就近公益”服务的平台,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载体。
江心岛书院对岸,巨大红凤凰雕塑展翅于凤城广场,北江生活馆位于广场架空层。
站在江心岛书院边上,巨大红凤凰雕塑展翅于对岸的凤城广场,包括一默书房在内的北江生活馆位于广场架空层中,独属这座城的文脉尽收眼底。
北江生活馆由清城区委宣传部、清城区图书馆与广东清远一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2022年落地。北江生活馆有更多生活化产品,是周边社区居民休闲放松、观看各类展演的好去处,民谣之夜、朗诵之夜等活动也在此举办。卢瑞阳常在这里看书写作业、参加活动,或者静坐发呆。
北江生活馆内,一孩子正在看书。
“让书房、书屋进社区,让居民有一个便捷的阅读环境,孩子们就近就能去,也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阅读的习惯。”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翠珊也常到这里。
走出小岛,向生活靠近,深入社区,与城市共生。清远的北江生活馆、爱阅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让更多市民群众享受阅读之乐、阅读之美。
北江生活馆内。
以岭南书院建设为引领,构建“书院+书房+书屋”建设体系,创新“政府+社会资源+公众参与”运营模式,有效链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优质资源,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涵,在为城市注入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带动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今年6月27日在清远市江心岛书院召开的广东省推进岭南书院建设现场交流会上,清远推进岭南书院建设的做法得到了肯定。
江心岛书院。
十年前,居住杂草芦苇的荒岛俨然成文明实践、文脉传承、文化交流、新人培育于一体的“文化湿地”,正以岛为平台,以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为载体,擘绘清远这座城市的“诗意栖居”。
一个岛因一群人的参与,温润着一座城。岭南文化之美尽显。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刘岸然 田霜月
统筹:杨秀伟 陈实
执行统筹:汪建华 方军 江英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李芷琪 部分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芷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走读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