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捱呀捱——命生好丑唔怕捱,几大都要捱过来。晚黑捱过天光晒,一朝捱过云开埋……”伴着“红头巾”们记忆中的那首叹歌,一段真挚宝贵的越洋往事慢慢展开,缓缓道出了“红头巾”命运多舛、坚强忍隐又心系家国的艰辛往事。11月9日19:30,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国内首部聚焦华人女性劳工史的舞台作品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以粤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杭州萧山剧院再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演出过程中,曾小敏、岑海雁、朱红星、唐思果、冼鉴棠、翟春燕等一众名家新秀倾情演绎,塑造了“带好”“惠姐”“阿月”“阿丽”“水客”“阿妈”等一个个既接地气又真挚感人的角色形象,出色的表演一次又一次感动了观众,现场掌声不绝。演出结束后,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获得者沈铁梅女士,更为广东粤剧院颁发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证书和纪念牌。
沈铁梅女士(左)为广东粤剧院颁发了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证书和纪念牌。
乘风破浪的三水女儿,不惧与命运角力
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饰演的主角“卢带好”,象征着所有三水女儿的真、善、美,传承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呈现出对岭南文化滋养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她温温和和、平平淡淡,甚至有点小胆怯和小自卑,是习惯在角落中悄无声息地做出自己努力的不起眼的女孩。为了家庭的生计,勇敢下南洋,在咬紧牙关的默默无言中,反复传递一个“捱”字的隐忍、坦然和希望,并最终成为了“红头巾”的领头人。
《三水女儿·红头巾》剧照。
国家一级演员岑海雁饰演初代“红头巾”领头人惠姐,生活的经历将她磨炼为一个能干精明、雷厉风行、声大如雷的女工头,她刀子嘴豆腐心,看似严厉,却对姐妹们处处维护,在战乱中,为保护阿丽而死。
国家一级演员朱红星饰演爱美的阿月,因救女心切,也跟着下南洋,从不愿戴红头巾做苦力,到最后逃难都要抱紧手中的一方红头巾,在跌宕起伏的经历中成长。
国家二级演员唐思果饰演在水灾中失去双亲的小姑娘阿丽,抱着阿妈留给她的公仔,擦干眼泪,跟着三水女儿们一起下南洋,在带好、阿月和惠姐的庇护下,逐步学着长大。
“这部剧风格独特,通过一群人聚焦到了四个人,又通过四个人描述一个人。每个人都各有故事,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缩影。”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原秘书长崔伟认为,这部剧以人和情怀为写作线索,避免了就事论事的狭隘,而选择粤剧这一形式,更是为岭南文化找到了最合适的语言。
《三水女儿·红头巾》剧照。
舞台上,“三水女儿”咏唱着“叹歌”,始终保持着温婉善良、坚韧隐忍的美好品质,她们戴起“红头巾”,默默承担命运的苦难与悲欢,再苦再累也自强自爱,要赚“洁净钱”,只望“担起养家活命钱,担得回家好时年”……她们彼此包容、温暖、守护,甚至生死以托,印证了对家国、对亲人、对姐妹之间最质朴的真、善、美。
《三水女儿·红头巾》剧照。
“一片艳阳染红巾,捱得沧海变桑田。”那一方红头巾,那一群柔弱而坚强的身影,挥洒着青春,流淌着汗水和泪水,最终让小渔村一跃而成“狮城”,也将她们头顶的“一抹红”烙刻在新加坡的史册里、“狮城人民”的记忆里。“红头巾”这代表勤劳奉献、朴实善良、吃苦耐劳的称谓,成为了新加坡赋予她们的崇高敬意,成为展现华侨妇女高尚人格的特有名词。
《三水女儿·红头巾》,以时代为歌,为时代而歌
作为一部现代题材的地方戏曲作品,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和佛山市三水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出品,广东粤剧院演出,国家一级导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曼君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主演。
《三水女儿·红头巾》剧照。
该剧以浓郁纯正的粤语方言和粤剧声腔曲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间传统和地域风情,写意的舞美,将舞台打造出充满诗意的、抒情的氛围,让观众在看戏、听戏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人物所处的环境中,同时,该剧大胆运用创新手法,结合了西方音乐剧的现代舞和摇滚说唱等不同的艺术元素,特别是“船底舱”“建筑工地”“走难”等一系列的女性群体舞蹈,让人感受到澎湃的情感表达,再结合浓郁粤味的粤剧唱腔,让观众在享受粤剧传统艺术表演的同时有了更现代、更多元的感官感受,耳目为之一新,使得现场掌声不断!
《三水女儿·红头巾》剧照。
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已经演出40多场,除了在广东演出之外,也曾走到北京、武汉 、上海等地,所到之处备受欢迎 。“以时代为歌、为时代而歌,我认为这是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我最想表达的两句话。”曾小敏说:“作为三水女儿,我对‘红头巾’充满了敬意和深情,被‘红头巾’深深感动,我觉得这样的故事,这样一些精神和历史现象必须挖掘出来,好好传播和推广。”她表示,“红头巾”不仅见证了新加坡的一个时代,更像一条情感纽带,将这群三水女儿的人生、命运与家国紧密联结。
“在新加坡那个腾起的年代里,特别现在可以看得到的新加坡广场上当年的最高建筑物,是靠着这群三水女儿,这群‘红头巾’们一肩一挑一砖一瓦建构起来的。”张曼君导演在杭州电视台“一剧一推介”——《三水女儿·红头巾》直播中讲道:“迄今为止,‘红头巾’的雕像依然被新加坡人筑放在广场上,那是新加坡信赖、致敬她们劳动付出的符号。这样的一群女子,平淡如水、美丽如水、上善若水!在粤剧的舞台上呈现这样一群人物,同时放眼在世界格局上,以小见大,彰显她们和我们的血脉式精神传承,以及人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面对土地的一种和解态度、一种美的态度,我觉得,这应该是大书特书,也是大美特美的事情。”
“红头巾”备受喜爱,戏里戏外圈粉无数
谢幕时,伴随着充满地域特色的三水叹歌,“红头巾”们在“圆场”中缓缓出场致谢,沉浸在感动的余温中观众纷纷鼓掌致意,绵延的掌声,经久不息。
“我跟这个戏有缘,这是我5刷《三水女儿·红头巾》了!”佛山市民冼女士刚好在杭州出差,便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萧山剧院打卡了,“音乐好听,舞台唯美,演员们细腻表演,各方面都很吸引我。”
“明明是心酸艰辛的苦难过往,这部剧却表达得那么诗意、温馨,给人非常大的治愈力量!真好!”杭州市民李小姐说。
《三水女儿·红头巾》剧照。
大学生小陈和家人一起观赏了演出,她赞叹道:“很棒的演出,主角们各有特色,曾小敏把‘带好’演绎得栩栩如生,令人心疼、令人感动!”
“很有岭南气质,舞台的设计也很诗意,音乐和群体舞蹈结合了流行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希望粤剧常来演出!”杭州市民徐先生说。
大学生小琳自观赏了粤剧《白蛇传·情》后,开始关注粤剧,这是她第一次现场看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曾小敏饰演的‘带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整部剧浓郁的岭南气质中,她温润如水、美丽如画,恰如我们的烟雨西湖!”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灵君 通讯员 林楷虹
摄影:广东粤剧院 薛才焕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