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策划出版“读懂广州”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近期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该套丛书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小说、诗词、散文、杂记四种体裁辑录名家名作,将散于各处的作家作品结集出版,被称为广州文学力量的一次集中展现。
近日,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申霞艳和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唐诗人,一同做客广州购书中心,对收录进《文学里的广州·小说》中的经典作品展开赏析,解读粤语方言和岭南风物在文本中的文学效果,带领读者领略岭南文化内涵,感受小说中流淌的广州风情。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高地文化空间、广州出版社共同承办,是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读懂广州”系列讲座之一。
什么样的文艺表达最广州
15部名家小说展现花城风情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文学名家和优秀作品。但究竟什么样的表达最能代表广州?这是包括文艺界在内的各界人士都很好奇的一个问题。随着“广州书写”以及“书写广州”现象越来越热,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轮廓也逐渐清晰。
《文学里的广州·小说》共收录了15位不同时期作家的作品,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黄谷柳的《虾球传》、欧阳山的《三家巷》、章以武的《雅马哈鱼档》,也有近年火热的魏微的《烟霞里》、鲍十的《咸水歌》以及年轻作家陈崇正的《开门》、王威廉的《你的目光》等作品。
讲座现场,作为《文学里的广州·小说》的主编,唐诗人表示所选的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人文、民俗等领域的万千气象,富有浓厚的广州特色。这些作品不但兼顾每个年代的故事,而且突出新时代新气象,展现了岭南文学的包容开放性。
若要评出什么样的文艺表达最广州,唐诗人首篇选定易帆的《珠江河上》,她表示,之所以选择《珠江河上》是因为“珠江凝聚了广州人最深切的情感,它承载着我们通往远方的梦想,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
此外,《文学里的广州·小说》还节选了杨万翔的《镇海楼传奇》、梁凤莲的《西关小姐》、鲍十的《咸水歌》等展现广州代表性元素的作品,“咸水歌能调动人们对地方音乐的感受,只有在广州这样浓郁的南方才有香飘四季的咸水歌。”谈到此处,申霞艳也讲了个小故事,她曾问作家鲍十为什么从黑龙江来到广州?鲍十说有年冬天他来广州开会,那时东北已是风寒雪飘,而广州却是满眼葱绿,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来这个四季常绿的城市,“这种绿色就是生命力,是饱满的吸引力,吸引了这么多人前来。而广州的这种活力、吸引力正是广州文学书写的一个核心内容。”申霞艳说道。
作为“读懂广州”书系编委会的编委,申霞艳也认为《文学里的广州·小说》选本“非常能够代表广州”,尤其是能代表20世纪以来广州文学的水准。
“充满烟火气的市民生活,实实在在的务实精神以及对柔软人性的尊重,是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核。”她认为,广州文学一大特色就在于擅于书写人们生活的日常,传播这种松弛感,“这是广州文学对整个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个贡献。”她最喜欢书中收录的张欣的小说《岁月无敌》,这本小说带给读者的启示就是:“我们要过美好的生活,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兼顾内心如何变得丰满,不失去人性的本质和对自我的捍卫。”
新广州人如何书写广州?
因为有情,所以眷顾而眷待
《文学里的广州·小说》里有多位作家和鲍十一样是新广州人,他们笔下的广州鲜活生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对此,申霞艳深有感触地说:“虽然我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随着我们在广州生活得越久,我们越热爱这片土地、越眷恋这片土地。广州的榕树、广州的木棉花都会成为我们心中非常重要的情结。”
两位嘉宾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小说来“读懂广州”。唐诗人强调,每个人在不同的状态和情绪下,观察和感知到的广州都是不同的。小说里对广州的描写看似个人化,但很可能在某个瞬间就与我们的内心产生了共鸣,“文本里所呈现的并非纯客观的广州,而是与每个人发生着内在关联的广州”,这也是编撰《文学里的广州》丛书编者们的一个初心。
讲座的互动环节,两位嘉宾鼓励年轻读者们“读万卷书”,通过阅读打破时空的障碍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充实,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智慧来扩展自己的人生。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通讯员 李晓雯 陈欣怡 傅奕彬
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