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广东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工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制造业基础能力还有待提升。
从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缘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对传统工业化经验的借鉴和反思。当下,随着新工业革命在全球走向深入,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影响日益显现,同时,各国就减排达成共识也产生了巨大的绿色需求。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向数字化和绿色化成功转型,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并且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负有特殊使命,这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广东在制造业上的优势密切相关。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活跃的领域,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工业领域提升效率、质量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数字经济大量颠覆性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工业化呈现新特征的关键因素。因此,新型工业化首先是数字智能的工业化。
在当下广东,数字赋能已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起步较早、走在全国前列,是工信部支持创建的首批2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之一。近日媒体统计,广东省已累计推动2.9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超7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帮助广大企业在增加订单量、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价、减少能耗量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数字经济规模、产业数字化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绿色低碳的工业化。广东正锚定绿色低碳目标,积极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和生产制造全过程绿色化,并在全省范围持续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广东企业则把我国实施“双碳”战略视为重大机遇,如美的集团即凭借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实践,入选了“可持续中国产业发展行动”年度产业案例。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发挥好这些优势。正如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这次会议上所强调,要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所谓“含智量”就是要以数字化赋能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含绿量”就是要以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为抓手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含金量”则是要坚持优质高值打造市场美誉度高的产品矩阵,推动广东制造实现结构性调整、系统性优化、整体性跃升。
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仰赖于创新驱动。
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政府引导,而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由于市场瞬息万变,只有企业才能最敏锐地觉察到创新需求的强弱、创新措施是否有效以及创新成果是否为市场所接受。因此,企业在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企业强则广东制造强,众多粤企撑起了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只要具备“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的粤企越多,广东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就越扎实。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