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琉璃·尘世——方向作品展
展期:11月14日-12月3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本次展览展出160余件作品,集中展示方向近几年的创作,让观众见证他个人艺术风格的转变及对于艺术道路的持续探索。本次展览是艺术家方向离开广东十余年后的首个回乡展,这次展览不仅是他个人成长和艺术道路探索的见证,也是他对家乡情怀深沉表达的契机。他用笔墨描绘出了一个充满变化和生机的水墨世界,希望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他对家乡情感深沉而真挚的书写,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水墨的创新和突破。方向在园林化的城市山水中找到了图像的灵感。他在创作中运用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和西方现代构成相结合的方式,将属于朴素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和具有当下生活气息的水泥森林巧妙地融合,将传统概念的山水画升华到具有鲜明时代内涵的都市山水,展示出多维度的创造意识和时代情怀,诠释了“最是人间烟火气,藏蕴变化山水间”的意境。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创新发展,也拓宽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
重塑虚空——曾曦作品展
展期:11月15日-12月25日
地点:筑梦空间
传统绘画是在二维的材质上塑造了一个“虚拟空间”,与之相对应的是建筑和雕塑类的“真实空间”。创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喜好,不断探寻所属于自己的“形式”。曾曦利用镜面不锈钢、菲涅尔镜片等材料制造一个更为虚空的场域。曾曦作品的基础就是一个独立的空间,这个“空间”带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它闪烁、流动、梦幻,可以想象他在创作之前似乎在构建一个建筑,就像面对一块连通室内室外的玻璃,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它面对的是一个丰富的虚空。本次展览由筑梦空间主办,衣国庆策展,黄圣坚为展览总监,在曾曦的“物质”空间里,大家会放下惯常性解读,纯粹从自己在镜面中所感受的表象里去观赏或者思考,于是会暂时遗忘了“抽象表现”。
美育新动力——广州美术学院七十华诞校友作品展
展期:11月10日-12月8日
地点:从化区博物馆一楼
本次展览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展示广美校友艺术家扎根基层,投身美术教育、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在广州美术学院七十华诞之际,特邀嘉宾唐石森,广州美术学院校友陈延汉、朱方圆、曾沂聂、彭本科、梁镰芝、徐美坤、黄文捷、邓秀红、李宝亮、区锁茹、罗洁玲共同呈现这场展览。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在题材上内容多样化,形式语言丰富,方向分传统和现当代两个部分,风格上有写实、有写意、有抽象、有表现、还有实验性的作品,体现每个艺术家在各自艺术创作领域的深刻思考和专业的审美品格,作品整体水平较高,展示了各个艺术家对生活的不同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独到理解
艺越70年——广州美术学院典藏特展
展期:11月14日-12月24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伴随新中国美术高等教育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大学美术馆及其所珍藏的艺术作品日益成为学院教学、学术研究、美术鉴赏和社会美育共享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次展览值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由美术馆典藏部团队策划,首次从典藏机制及其藏品研究的角度来对馆藏作品进行系统展示,特别向业界及公众展示广美在漫长岁月中系统收藏及保存的美术创作与教育成果。这些星光熠熠的藏品不但回溯了近百年华南区域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的脉络和线索,让学界、艺术界和公众借此机会了解大学美术馆在艺术品收藏、定位以及研究方面的工作内涵与意义。最重要的是,本次展览还呈现了广美与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和风格鲜明的时代之音。
风起南国——广州美术学院与新中国美术教育历程
展期:11月19日-12月17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1-8号厅
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无论从传统中国画到最前沿的数字艺术与设计,其发展历程中都充满了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先锋文化基因。改革开放以来,因邻近港澳地区的优势,伴随从珠三角开始的工业化产业化浪潮,广美以产学研结合方式再次引领了中国现代设计学科的重启与创建。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本次展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广美教育发展历程为线索,将美术学科和设计学科两大版块的发展历程,以数个特色专题分重点推出,旨在呈现广美师生在七十年的岁月中所积累的重要的艺术与设计教育成果,这些作品既有鲜明的南国文化特色又充满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内涵,尤其在很多关键的历史转折点和具前瞻性的探索中,都能看到广美师生留下的思考和笔墨。特别难得的是,与设计史相关的策划和研究专题,是广美首次从更宏观整体的学科建设视角,将新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在华南区域发展历程进行了初步的线索追溯和结构梳理,为接下来的广美设计学科史研究走出关键一步。
美育先声——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图书文献特展
展期:11月18日-12月8日
地点:广州市昌岗东路257号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四楼特藏阅览室
在一个数字人文技术引领方向感的信息时代,特藏书库对年青一代读者的开放,意义尤为重大。这些逐页翻阅的体验,可以从鲜活的历史细节直观感受先行者开拓美育新格局的思想格局,深切体会到战时艰困条件下艺术家们的意志和灵感,以及广美前辈师生们在遍及大半个中国迁校旅程中的心痕与理想。为了纪念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七十周年,艺术与人文学院和图书馆特藏室联合举办了这次展览,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这批资料的兴趣和利用,也藉此向海内外校友及公众介绍广美校史渊源和学术脉络。本次展览还特别呈现了一些堪称孤本的珍稀收藏,如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旧藏图录,以及高剑父、丁衍庸、唐义精、叶灵凤、符罗飞、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等艺术家的收藏和捐赠。
——深圳——
欣欣生意——深圳美术馆馆藏精品及文献特展
展期:2023年9月28日-2024年3月31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一楼3号展厅
本次展览是对深圳美术馆建馆以来收藏成果的一次集中研究及展示,由覃京侠、李原原、张杨娟共同策展,呈现现代名家经典系列、当代艺术系列、本土名家系列收藏的基本面貌,并同时展出了历次全国性展览上收藏的代表性作品。展出的120余件作品包括潘天寿、李苦禅、朱屺瞻、关良、蒋兆和、李可染、陆俨少、吴冠中、周思聪、关山月、黎雄才、黄胄、启功等现代中国书画名家的真迹,胡一川、黄新波、阳太阳、哈定等现代艺术名家代表作,还有黄永玉、范曾、周韶华、石虎等现代艺术名家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也有许江、周春芽、庞茂琨、曾梵志、毛焰等人的当代艺术作品。
回望·先行——深圳美术45年专题陈列展
展期:2023年9月28日-2024年1月7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三楼10-13号展厅
本次展览由陈湘波担任总策展人,以时间为轴线分为三个篇章展出185件/套作品,以优秀的美术创作成果为线索,反映改革开放45年以来深圳重大历史事件和美术事业的发展轨迹,系统回顾和总结呈现改革开放以来深圳45年的社会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和时代活力,是近年来深圳美术经典作品的一次重要集结。
影像时空——深圳美术馆馆藏影像艺术作品展
展期:2023年9月28日-2024年3月31日
地点:深圳美术馆四楼18号展厅
本次展览由游江、邓丽君、曹莺倩、张腾共同策展,从深圳美术馆藏四千多件摄影作品中精心挑选了近300件展出,视觉化地再现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进程,直观地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成就。
绘事本心——黎楚池作品展
展期:11月18日-12月17日
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央展厅、C厅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余年来,伴随深圳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在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见证时代变革、涵养城市精神并卓有成就的“拓荒牛艺术家”。关山月美术馆的“深圳本土艺术家收藏系列”项目计划,期待为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文化成长、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保留一批有品质的、鲜活的样本,并以此呈现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本次展览亦是项目计划成果之一。黎楚池,深圳特区第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之一,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投身特区文化建设事业。在他60余年从艺历程中,其执着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歇。他也始终保有一颗艺术赤子之心,以童心未泯的态度,对世界保持着敏锐的观察与表达。明朝文学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所言:“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这里所谓的“童心”指的是纯真无邪的内心。黎楚池正是将其真切的生命体验与感悟,幻化为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和笔触,以真挚而微妙的情感和理想主义的温暖气息感染观者,他的作品充满着对真、善、美的至高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映射艺术家的本心。
——佛山——
妙手神韵——2023潘柏林陶塑作品全国巡回展(清晖园站)
展期:11月17日-12月24日
地点:清晖园博物馆悦雅轩展厅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潘柏林大师各时期极具代表性的陶塑作品33件/套,分为“仙家道佛(传统题材)、民俗系列、人物系列、动物系列”四部分,集中展出潘柏林先生的代表作《洞房花烛夜》《喜临门》《龚自珍》等,也有大师以龙生肖为主题的新作《双龙戏珠》《龙抬头》《龙吐珠》等。借本次展览开幕的良机,潘柏林大师捐赠作品《乐逍遥》给清晖园博物馆。此作品是潘大师的精心之作,作品由两只顽皮且通人性的小猴与乐在其中、悠闲自得的老者完美结合。小猴采用了石湾传统的胎毛技法,老者面部表情生动,衣纹细腻,作品风格浑厚质朴。
马红妙技真奇绝——粤剧大师马师曾和红线女生平联展
展期:2023年11月7日-2024年5月5日
地点:顺德区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大良新城区民安路6号)
本次展览以马师曾、红线女相关的珍贵藏品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两位艺术大家的传奇人生,精选了百张具有代表性的珍贵史实图片,以及展出了近百件文献、实物,其中多为首次对外展示。马师曾、红线女在艺术创作上相辅相成,留下了一批经典的马红剧目包括《搜书院》《关汉卿》《三娘教子》《刁蛮公主戆驸马》等,通过剧本、戏桥、黑胶唱片、词曲谱等多种载体全面展示了他们的创作精华。观众可以跟随两位大师的人生脚步,走进他们的内心,感受着他们与国家命运共同跳动的生命脉搏,逐渐发展成为粤剧艺术的喜爱者、传承者和革新者。除了粤剧领域的成就,马师曾与红线女在电影上的贡献不可忽略,在“影剧双栖”中大篇幅阐述了两位大家在电影领域所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展览中还展现了马师曾、红线女的书法作品,让观众从多角度了解两位大家的艺术素养和思想品质。为了让观众更进一步感受粤剧之美、艺术之美,展览中不仅展示了多套红线女经典戏服和头饰,还利用情景再现、影像交互、艺术装置等形式,引导观众沉浸式体验马师曾、红线女的重要人生抉择以及代表性艺术作品,真切感悟到马师曾、红线女在艺术上的融合与升华,这也是他们艺术与思想始终迸发生命力和时代光芒的原因。
南岭伏脉——粤湘美术作品联展
展期:11月13日-12月3日
地点: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馆
粤湘两地,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佛山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岭南生态风貌与文化遗存,为大湾区文化的构建贡献了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广东与湖南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力量。为展示粤湘两地文化交流成果,推动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建设,以艺术力量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佛山市艺术创作院联合长沙画院共同组织本次展览,并邀请广东湖南两省近七十位艺术家的精品力作参展。展览中众多作品带着独有的艺术视角与笔触,表达和展现湾区佛山的自然人文风貌与人民美好生活,同时带着构建更具开放性、包容性、普世性和时代性的湾区美学新使命,多个绘画种类、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共同彰显出一种艺术观念开放包容,艺术语言融合创新的新气息。
意蕴岭南——陈志毅水彩作品展
展期:2023年11月18日-2024年1月7日
地点:四季艺术汇主题展馆区·佛山馆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位列中国“四大名镇”和天下“四大聚”,传统建筑遗存较多。陈志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对这座城市的传统建筑怀有深厚的感情,带有浓厚古风古韵的民居、祠堂、庙宇、园林、街道、小桥、河涌等,是他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他用心灵与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交流,一砖一瓦对话,给这些岭南传统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寄托现代人诗意栖居的梦想。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佛山人生存的环境与现状,又反映出历史的延续性和纵深感,有一种厚重、古朴、亲切的艺术效果。也许正是由于这份深厚的情感,陈志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对这些家乡风物的瞬间感觉与印象,创造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似”的主客观融合的意象。即便是写生作品,他也不是照相式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营造浓郁的诗情画意。陈志毅的作品表现了岭南传统建筑勾魂摄魄、动人心扉的美,这种美由于融入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体验而让人沉醉,让人沉迷,让人追寻童年记忆,让人回味故乡温馨。
佛山家谱:历史典藏与文化传承
展期:2023年11月11日-2024年1月31日
地点:佛山市图书馆5楼文史展厅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家谱不仅是一家之史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的基础载体之一。本次展览的主要内容包括“谱牒幽光:家谱的起源”“聚族而居:佛山家谱的历史演变”“宗谱绵长:家谱内容介绍”“诗礼传家:族谱中的家训”“佛地谱萃:多姿多彩的佛山家谱”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展示了家谱的基本知识和佛山地方家谱文化的丰富内涵。现场还展出了佛山市图书馆藏古籍家谱和新修家谱实物数十种,让市民在新旧家谱的对照中真切感受到家谱文化穿透时光的绵长意蕴和深厚积淀。
——东莞——
双城记——明清以来广绣苏绣精品展
展期:2023年11月14日-2024年2月18日
地点: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博物馆临展厅)
刺绣丝绸是文化交往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从广绣和苏绣文化交流、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文化交流,再到“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刺绣丝绸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展览共展出202件套刺绣精品,分别来自国内5家博物馆、非遗单位,还有广绣、苏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私藏珍品,包括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建萍的《父亲》,苏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姚惠芬的《骷髅幻戏图》,广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少芳的《我爱小鸡群》,末代广绣“花佬”、广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许炽光的《咏鹅》等。
——中山——
清风徐来——陈湘波作品展
展期:11月16日-12月5日
地点:中山美术馆
本次展览集结了陈湘波最具代表性的工笔、写意花鸟、传统的十二生肖作品和国风系列文创及潮玩,展出超过100件作品。艺术家希望向观众传递出自已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希望这种美与情的共鸣,能跨越时空的限制,引领观众细细品味其中的意境和韵味。展览主题“清风徐来”选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希望和观众通过对自然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的寻思,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美好境界,共同分享坐看云起云落的心境。
——香港——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
展期:2023年11月22日-2024年4月11日
地点: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8号展厅
本次展览呈现了五十二幅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的艺术名作,从文艺复兴、印象派到后印象派时期,横跨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关捩点。展览按主题分为宗教、神话、日常生活、肖像、风景及现代生活六个单元,将画作与五十位画家的故事娓娓道出。英国国家美术馆对部分画作展开的科学研究,为展览提供了独特视角,揭开了画作背后的层层秘密。此次香港展览的一大特色,在于突显英国国家美术馆文物保护专家对部分画作展开的科学研究,展览透过科学及前沿技术,吸引观众来揭开埋藏在画作背后层层的秘密。本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有桑德罗 · 波提切利的《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约1500年)、拉斐尔的《圣母子与施洗者约翰》(约1510–1511年)、卡拉瓦乔的《被蜥蜴咬伤的男孩》(约1594–1595年)、伦勃朗的《63岁的自画像》(1669年)、托马斯·劳伦斯爵士的《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1825年)、透纳的《海洛和利安德的离别》(1837年前)、文森特 · 梵高的《长草地与蝴蝶》(1890年)和克劳德 · 莫奈的《鸢尾花》(约1914–1917年)。
赛巴斯汀·休默顿“天真蓝调”
展期:10月26日-11月25日
地点:Whitestone 白石画廊(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7-8 楼)
本次展览展示了休默顿对童年记忆和创造力本质的深刻探索。《天真蓝调》深入探讨赛巴斯汀 · 休默顿与童年重新建立联系的个人旅程,重新发现被遗忘的一面,并透过他的创造力进一步加深理解。在成长过程中,休默顿经常拿着纸笔长时间沉浸在绘画中。绘画的行为给他带来了专注、平静和满足的感觉。在这次展览中,他利用他与艺术与生俱来的联系来探讨他“为什么”创作这个基本的问题。对休默顿来说,艺术是用于传达想法的工具,也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渠道。本次展览中休默顿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触及他内心的孩子。其中一种方法是透过复制和重新创作他最早期3到10岁之间被父母珍藏的画作。这些早期的作品是他的灵感泉源,混合童年记忆和对他影响深远的艺术家,例如葛饰北斋或罗索的作品。透过充分利用孩子思想的自由,休默顿在选择装饰实体和具象陶瓷器皿的角色时秉持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态。这些容器成为他俏皮想象力的画布,为参观者带来异想天开和无拘无束的观看体验。休默顿认为,与年幼时的自己保持联系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在一生中持续培养创造力。透过将游戏融入日常生活,人们可以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力,探索他们的创造力之旅。
尼奥·劳赫“地标”
展期:2023年11月16日-2024年2月24日
地点:David Zwirner 卓纳画廊(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5-6 楼)
本次展览呈现德国艺术家尼奥劳赫的全新绘画作品展《地标》,是他2019年的展览《宣传》之后第二次举办于画廊香港空间的个展。劳赫被认为是今天最具影响力的具象画家之一,以其色彩丰富、精巧细腻的绘画在国际上广获赞誉,他的作品里包含了一系列奇思妙想的角色、场景、对象与主题。他的绘画既写实而似曾相识,又是神秘且高深莫测的,它们常暗示着更开阔的叙述及历史——似乎与现实主义相关的艺术史传统重新建立起联结——然而,它们又如梦如幻,并且常常饱含着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交叠的空间与形式。
布莱斯·吉尔伯特:喷发
展期:11月3日-12月7日
地点:PACE Gallery 佩斯画廊(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中80号 H Queen's 12 楼)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音乐人布莱斯·吉尔伯特(Brice Guilbert)的最新个展“喷发”,呈现艺术家的系列绘画作品,以吉尔伯特的最新专辑《Sin Jo》中的一首单曲命名。本次展览将以七件大尺幅作品为开篇,并以一件小型绘画为终章,与展览标题相呼应。展览中的所有作品均以《福尼兹》(Fournez)命名,即富尔奈斯火山在当地人口中的称谓,吉尔伯特曾在这里度过了他从 2 岁到14 岁的成长时期。这批画作出自艺术家过去七年间持续创作的作品系列,运用不同颜色的油画棒在木板上创造出层次丰富的、姿势运动式的痕迹,为作品注入丰富的情感内涵,引人共鸣。吉尔伯特的创作实践涵盖了绘画、素描与音乐等多种形式,本次展览反映出艺术家对于重复出现的视觉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如何创造出节奏和旋律效果的浓厚兴趣。他的实践常常与他的个人背景及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他的克里奥尔背景及其在留尼汪岛的童年经历均成为了绘画和音乐创作的灵感之源,并在其中融入了人声和吉他演奏。 在吉尔伯特的抽象作品中,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怀之情贯穿其间,挑战了既有的叙事方式。
香港插画及文创展
展期:11月25日-11月26日
地点:香港九龙湾国际展贸中心
本次展览中有450 个品牌悉数亮相,展品包罗万有。全港只此一处,一个场地饱览插画、漫画、动画、电绘、角色造型、手工艺、美术设计、时尚饰品、创意设计等不同类别的插画及文创设计,一次满足各种艺术审美需求。来自全球11 个地区的艺术家汇聚此地,共同展现文化艺术交流的魅力,带来极具启发性的体验。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灵君
编辑:周佩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一周观展指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