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全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近日,广东时代传媒集团、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联合推出《2023年广东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南都记者从报告中获悉,调查范围覆盖全省各地市,详细了解民营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难题,为接下来的民企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落地等提供有效参考。
广东省会广州。
应时而变 稳中向好
当前,民营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频繁推出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致力为民企发展创造好的环境,也对民企在推动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赋予更多期待。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民企应时而变,在努力恢复元气中稳步向前。
报告显示,综合经营风险、投资、订单和用工情况来看,受访民企中87.57%不存在经营风险,31.36%今年有新增投资,25.73%订单比去年同期相比有增长,接近20%用工人数较去年同期有一定幅度增长,这说明多数企业在“后疫情”时代稳住了发展阵脚。
究其原因,是广东民企根据当前形势调整经营策略,并着眼于长期规划。
提及当前限制民企发展的因素,48.06%的受访民企认为国内需求疲软是当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另据广州市多家不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反映,虽然疫情已走远,但消费依然不景气。
广东民营企业正以一种稍显被动的姿态开始重新挖掘国内市场潜力。75.83%的受访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内,46.89%没有出口产品。在这场激烈的“需求挖潜”赛跑中,很可能形成新一轮洗牌。
与此同时,“转型升级”“科技赋能”“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等成为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在提到未来规划时,受访民企中53.30%准备做技术转型升级,51.65%准备做产品转型升级,28.4%准备做市场转型升级。广州市一家财税服务公司认为,低价抢市场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广东民企科技改变命运的决心非常强烈:63.59%正在加强研发创新,参与或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坚;24.08%实施数字化转型,培育新业态、新模式;24.27%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现自身结构调整。
报告认为,广东民企发展稳中向好的背后,也离不开从政策推动,以及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
当前偏保守 将来有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防风险保稳定成为广东民企发展新特征,具体表现为:风险意识高、经营偏保守、更愿意使用自有资金。
大部分受访民企对现在高度复杂的国际形势表示担忧。其中48.06%认为国内需求疲软、18.83%认为逆全球化冲击是当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这也促使民企采取保守经营策略。36.89%认为自身企业运行较为平稳,但投资意愿不强;28.45%认为自身经营风险加大,减少投资,优先确保基本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0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7%,比上月下降1.3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但扩张速度有限。
同时,广东民营企业也更加重视利用自有资金储备来谋求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广东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00万亿元、比增830亿元,总额位居全国首位。数据表明,当前形势下我省民营企业比以往更加强调自有资金在困难阶段的胜负手作用。
另外,省内不同区域民企,在发展现状和未来预期也存在明显差异。
从订单数量、主要产品单价、营业收入等情况来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民企下降的比例要小于珠三角地区。但从发展信心来看,珠三角地区则要大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58.74%的珠三角地区受访企业表示统一大市场建设给企业带来各类发展机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这一数据为50.12%。80.03%的珠三角地区受访企业有转型意向或需求,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这一数据为72.96%。
为什么民企收入降幅更大的区域,发展信心却更强?
“这和基数有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指出,珠三角地区消费、进出口贸易体量都非常大,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基数更大的珠三角地区企业收入降幅也就越大。反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数较小,“三驾马车”体量不大,受当前形势影响下滑的幅度也自然较小。
从各地市发展预期情况来看,分化也同样明显。
东莞发展预期较高,当地受访企业超过92%准备做转型升级,接近70%表示统一大市场建设给企业带来各类发展机遇,44.14%表示继续保持积极投资。
东莞城市景观。
丁长发认为,东莞作为高度外向型的城市,在万亿GDP城市中外贸依赖颇高,近年外贸下滑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不算理想,“不过随着系列稳外资、稳外贸政策的出台,加之各类民企发展助力措施的落地,到明年可能还会出台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会让当地民企对明年有较好的预期”。
从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因素来看,各地市关注点大不相同。佛山、江门较为关注环保压力,东莞较为关注科技竞争,汕尾对融资难利息高更为关注,这也为地方因城施策提供较好的参考。
是挑战 也是机遇
广东民营经济还有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地方。
报告指出,当前民营企业在高层次人才储备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无法支撑转型升级要求。本次受访民营企业中59.13%为高新技术企业,但只有5.53%的受访民企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50%。另外,17.96%的受访民企认为人才供给不足是当前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此外,部分民企面临经营成本高企与经营效益降低双重压力。近46%的受访民企表示主要产品原材料进货价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超过50%认为企业用工成本在上涨,28.45%认为“营业收入减少”是目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
惠企政策精准性也有待加强。调查发现,18.35%的受访民企表示去年以来没有享受过任何惠企政策。从相关惠企政策存在的问题短板来看,受访民企中45.24%认为难以达到享受当地政府制定的惠企政策措施的要求条件;36.70%认为政策实用性不强、力度不大,对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发展效果不明显;24.08%认为等待时间过长;21.36%认为惠企政策相关手续繁琐等。
报告认为,当下的不足,也恰恰意味着广东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期待更精准的政策落地。
报告也对推进广东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确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持续加强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资源要素的保障力度,建立破除隐性准入壁垒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发展战略的途径和方式,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内省内大循环的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机制和平台。推动民营企业政策落地“精准滴灌”,加强惠企政策精准性研究,推动政策精准推广、好用管用;加强民营企业发展政策宣传,确保政策精准送达;完善“金融活水”机制,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得金融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彭雨欣
编辑:彭雨欣,向雪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