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广东音乐,高胡大师余其伟是毋庸置疑的领军人物,他用一把高胡打动世界,曾为唱片公司灌录60多张专辑,因演奏风格兼具中国古典音乐的神韵风骨和广东音乐的抒情华丽和活泼轻灵,被誉为“广东音乐常青树”,有着“中国高胡艺术继承和创新者”之称。
在他的手中,高胡不仅是一架乐器,还是一个沟通媒介。他将诗性的表达融入器乐之中,弦音渺渺,意境优美而高远,有人从中听到“具有诗意的幻想”,也有人感慨,琴音里“满怀着深沉的哲思”。他还用一支五架头组合,创立了“余其伟广东音乐演奏组”,这个组合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史,不仅走出了广东,还走遍了海内外…
高胡大师余其伟。
近日,余其伟受邀加入星海音乐厅25周年演出季 “国乐大师系列”,并在星海音乐厅展开为期8天的“驻场计划”。以“高胡大师余其伟”命名的“粤乐艺术音乐会”作为压轴演出,迎来满堂喝彩。
粤乐百年,恰风华正茂,这场音乐会恰似一个历史的缩影,凝结了几代广东音乐演奏家的心血,老少携手共同演绎重磅粤乐经典,有饱含怀古的深情,也满载创新的活力,再一次将广东音乐带入新与旧、变与不变、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的思辨时间。
日前,余其伟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他对广东音乐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说,广东音乐的魅力在于“平民意识、俗世感情”,因为它根植于本土,歌颂生活,采撷自然,所以才能历久弥新,才更需要与时俱进,传承创新。
寻根溯源:岭南文化中有“礼乐传家”的传统
熟悉余其伟的朋友,都会盛赞他的高胡技艺。音乐界这样评论余其伟的演奏,说他“开拓了中国高胡艺术的新格局”。一场音乐会下来,余先生每次出场,现场都会掌声雷动,哪怕只是走过场的重新返场,新粉老粉的热情一样的高涨,足见这位国乐大师的人格魅力深入人心,也照见了广东音乐的艺术感染力依然不减当年。
粤人爱粤曲,关乎的是地域影响力,也关乎著文化的认同感。寻根溯源,无论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沙湾古镇,还是其他粤乐流行之地,都有“礼乐传家”的传统,这是岭南文化的一大特点。
所以当记者与余其伟聊到高胡技艺的锻造时,他说,聊高胡,其实还是要聊回广东音乐。“我是广东开平人,在岭南这片水土上长大,深受这里的地域文化所影响。在我的家乡,广东音乐是岭南人用来表达南方生活情调的一种休闲方式,我们从小就很喜欢它。”
由童年的兴趣爱好入题,这位不善言辞的粤乐名家一聊起广东音乐,就满满的精气神。
“一般人容易有个误区,以为广东音乐是泛指广东的音乐总称,其实这是一个特指的专有名词。”余其伟特别指出,按目前学术上的定义,“广东音乐”只是广东岭南音乐的一部分,即流传于广府民乐系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乐种。
他认为,正是广东音乐开启了近现代中国民族轻音乐的先河。
“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何柳堂、丘鹤俦、吕文成为代表的一大批广东音乐家,共同开创了广东音乐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广东音乐旋即风靡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成为具世界性影响的新乐种。自20世纪20年代初到1949年,广东音乐创作乐曲多达300首,其中约50首至今仍流传于海内外,由此留下了‘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的说法。”他言简意赅地细数了下广东音乐的发展历程。
谈及高胡的发展,余其伟特别强调了吕文成的贡献作用。他说,大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创制了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也就是高胡,后又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就是“三架头”了。在“三架头”的基础上,乐队进一步扩大,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便有了“五架头”“七架头”等等。
平实的讲解中蕴涵了深厚的专业功力,也自然流露出一种温文尔雅的亲和力。采访中,他特别提到了“俗世感情、平民意识”。这8个字是余其伟对广东音乐特点的概括总结,一语点睛,恰如其分。
粤乐风华,百年不朽,遗憾的是,广东音乐有源起,有故事,也有经典作品,却没有真真正正属于它的历史典籍。“它太需要一部专门史了。”余其伟感慨道。常年来,余其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广东音乐“修史”的必要性,认为可以通过散论、作品、演奏史、艺术家立传等形式进行“修史”。在他看来,这个任务不算十分繁重,却也不算太容易,但是如果不做就会遗漏很多宝贵的史料。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广东音乐才能更有底气,更有宽阔的胸襟去继承传统,走向未来”。
粤韵传承:从技出发,把广东音乐发扬光大
在星海音乐厅25周年演出季精彩纷呈的演出中, “国乐大师”这个系列是非常受乐迷青睐的传统音乐板块,中阮名家冯满天、笛箫圣手张维良、古琴名家陈雷激,每一位都是当今乐坛实力派国乐名家,每一场都是高水平的国乐演出。
由余其伟领衔的那场压轴音乐会,演出阵容以 “余其伟广东音乐演奏组”及“南亭会乐团” 为主体,前者已成立48年之久,后者也具有20年历史,演奏者年龄介乎十几到八十几岁,体现数代人的粤乐传承。音乐会的形式也十分多样,有高胡、椰胡、二弦、古筝、箫笛、扬琴、喉管等独奏、领奏、齐奏、小组奏、重奏和协奏,还有小曲独唱。
余其伟说,“这些形式还充分显示了粤乐的创新和发展。”一支粤乐五架头组合能够走过几十年的历史,最重要的就是在继承粤乐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
余其伟介绍道,在广东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五架头”是被认为数量适中、音色平衡,既和谐又有丰富的表现力,成了一种比较常见和重要的组合形式。他说,它们如同人体的各部位,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扬琴是骨架,稳定节奏,也是“音胆”,它的两支琴竹就像指挥棒。高胡、椰胡、箫笛、秦琴各有特色,缺一不可。五件乐器除了没有打击乐器,吹拉弹都有了。各种音色都有自己的个性,合作在一起又很协调。
余其伟说,当今时代,粤乐的发展受到来自海外音乐和新潮音乐的多重挑战。“实际上,在艺术表达方面,我们需要非常谨慎地定义什么是‘经典’。”
他补充称,留住粤乐经典,传统的技法、技艺也是不能丢的,但创新也是逃不脱的话题,与时俱进是必须的。丢了传统,粤乐就没有魂,而没有了创新,也不是粤乐精神的倡导。
2020年,星海音乐学院公共选修课《粤剧十五讲》和《南音十五讲》连线了不少粤剧、粤乐界的大咖进行在线授课。在看完罗家英先生那堂主题为“‘传统’对‘创新’说,请手下留情”的授课视频后,余其伟深受触动。他与赵仕强老师互致信函,还引出了一番关于艺术创新与守护的漫谈。
他说,读史使人明智,也令人慨叹:创新难,守护传统更难;历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自行而去;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和审美习惯也随之而变;创新与守护,是永远的两难,也是永远的互补与平衡,艺术家为之倾一生心血,未必就有理想的答案。所有现象,皆有因果,值得我们平心去思考和探究。
到底,传统的粤乐应该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发展?余其伟的这段话如今读起来也不过时,反而愈加耐人寻味。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实习生 段伊俐
图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郑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