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区域幼儿园课程质量系统提升》和《幼儿园园外课程资源体系实践与建构的研究》联合结项报告会在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儿园顺利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郑福明,原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华出席参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研究员、博士黄志红,原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刘秀凤,香港楚珩教育研究所时萍在线指导。
结项汇报 研思共享
在《区域幼儿园课程质量系统提升》结项汇报上,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李静(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博士)从项目情况、总体思路、实践路径与内容、项目成果、效果实证等方面展开。
本项目聚焦罗湖区域幼儿园课程质量系统提升的目标,基于党建+行政、督导(含监测)、教科研和培训“四位一体”管理体制,落实课程(学习环境、一日生活、学习活动)三大内容模块及具体指标,归纳了区域层面课程质量实践路径,制定了质量提升的操作指引,通过开展罗湖区公办园课程质量互访、园所内部课程质量自我评估、建构课程质量专项提升课题群等验证了项目效果。此项目对罗湖区学前保教质量提升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并提供了建设性意见,数据分析准确有力,是罗湖学前教育从经验走向实证的良好开端。
深圳市罗湖区汇鑫幼儿园张郁,以区域幼儿园课程质量系统提升案例《小空间幼儿园课程建设》为示例进行分享。民办转为公办幼儿园历时仅仅三年,汇鑫幼儿园积极主动践行《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精神,对照《深圳市优质特色示范幼儿园创建指导手册》《深圳市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引(试行)》等文件具体指标,分析幼儿园关键问题,深入思考小空间带给幼儿的生活、学习等价值,提炼园本课程建设思路,挖掘出小空间幼儿园的有利资源,聚焦课程质量,提升保教质量。
项目实践负责人深圳市罗湖区教工幼教集团总园长、教工幼儿园园长郭华做了结项报告,她围绕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过程、研究成果和研究成果创新点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历程及收获的成果。项目借助“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建构了园外课程资源结构框架,完善细化了园外课程资源体系,总结出园外课程资源体系建构的路径、课程组织与实施的路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路径和应用评价工具。
参与园梳理出以本园为中心的可利用的园外课程资源,应用园外课程资源形成涵盖城市、社区和家庭三类园外课程资源的典型案例40个,其中,城市资源应用案例17个,社区资源应用案例15个,家庭资源应用案例8个。在互访交流和研讨中沉淀优质典型案例10个,在此期间完成了两个相关的课题研究,撰写、发表论文13篇,对于各类幼儿园开发和运用园外课程资源具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在课题《幼儿园园外课程资源体系实践与建构的研究》汇报上,罗湖区教工幼儿园范燕红老师以园外课程资源案例《牙科诊所》为案例进行分享。教师抓住中班(下)某孩子不慎摔坏牙齿的真实事件这一契机,以帮助孩子解决牙齿的相关问题为导向,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挖掘牙医家长资源和牙科诊所社区资源,创造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机会,为孩子探索牙齿的秘密、缓解害怕就医情绪提供丰富的园外课程教育资源,让孩子成为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延展他们的生活圈,为学习和探究赋能,有效拓展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孩子获得经验的需要。
专家评议 高屋建瓴
与会专家们以专业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对本次两个项目的研究进行了评议。专家组充分肯定两个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对项目扎实的研究过程、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示肯定和鼓励。
原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华表示,《区域幼儿园课程质量系统提升》项目抓住了教育发展的重点问题。他指出,学前教育要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最基本的工作抓起。教育行政、督导(监测)、教研和培训部门还要更细致地细分工作职能,清楚自己做什么。质量监测主要是面向全体,不仅仅是看最好的幼儿园质量,重点是关注最底层幼儿园的质量;教研要关注区域的全覆盖,还要涉及保教工作的全覆盖,不仅关注教学,还要关注保育,关注管理,关注弱的、差的、水平低的园所有改变。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研究员、博士黄志红对《幼儿园园外课程资源体系实践与建构的研究》项目的过程性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受三年的疫情影响,园外资源较难实现,但项目组成员制定了严谨的项目实施方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参与下,项目顺利推进,成果丰富。
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匡欣表示区域学前教育呈现的“地域跨度大、园所数量多、优质资源不足”的发展现状。区域内底层薄弱幼儿园保教质量不能得到系统提升,整个区域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就不存在。罗湖区146所幼儿园做到了规范,部分民办幼儿园的课程质量得到较好的提升。她还表示,下一步的教研工作会重点倾斜普惠民办园。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编辑:谢粤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