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代广美人同借一本画册:在图书馆探寻广州美院的厚重底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1-25 18:42
图片

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在2023年11月中旬迎来建校七十周年校庆。作为献礼七十周年校庆的活动之一,“美育先声——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图书文献特展”于11月18日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图书馆四楼特藏阅览室开幕。展览由广州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和广州美院图书馆合作主办,挑选了一批兼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特殊馆藏,旨在向各界观众展示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七十年来的校史渊源和学术脉络。

精准回溯广美的变迁脉络

“这个展览是献礼广美七十周年校庆的一个项目,但缘起是8年前我和研究生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一项调查。”策展人蔡涛介绍,2015年广州美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师生团队与校图书馆展开合作,就特藏文献进行一项基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视野的整理工作,对甄选出的特色馆藏图书的递藏经历、借阅记录等进行了辨读和记录。在此基础上,2016年以来,艺术与人文学院针对本科生同学开了一门新课——“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文献整理与研读”。

“旧书页上留下的收藏印痕与笔迹,不仅反映了私人藏书进入公立机构的过程,也精准回溯了从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广州市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原大学美术系,乃至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的变迁脉络。在翻阅和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批特色馆藏作为现代美术教育史和艺术创作参照物的珍贵史料价值。”蔡涛如是说。“‘美育先声’有两层含义,一是展出的文献可以精准追溯到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七十年的学术脉络,二是‘先声’与‘先生’音近,借此向所有为南中国美育发展史做出贡献的先驱们致敬。”

提示了美术图书馆的重要性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则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一展览提示了图书馆在美术学院的重要性。“实际上,美术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学校不只是课堂的传授。学校的氛围,尤其是学校的图书,对学生、对老师的影响是很大的。”他说,比如这次展出的1930年出版的《花鸟写真图鉴》,可能是广美图书馆借阅史上最受欢迎的图书之一,读者遍及各系科专业,其中国画系师生借阅最为频繁,版画、油画、漆画、设计等专业的师生也有借阅记录,这足以说明这本书对借阅的老师和学生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片

1930年出版的《花鸟写真图鉴》的内页及其借书单,它可能是广美图书馆借阅史上最受欢迎的图书之一,读者遍及各系科专业。借阅者包括方楚雄、周彦生、周大集、苏百钧、郑爽、尚涛等大家。

策展人蔡涛认为,美术学院以实技训练为主,图书馆会购进很多画册和新书,但限于经费近年来很难再购入旧书刊。但如果是要研究从晚清以来跨文化性质的现代美术史,图书馆的普通藏书就很难跟进学术研究的要求。“20世纪中国美术界长期面临战乱和运动,很多重要原作都已不存在,而刊载当时艺术作品的图书、期刊就显得尤为重要。后来我到广州美术学院读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到图书馆特供教师和研究生的书库,这一下子就把我的视野给打开了。” 

呈现堪称孤本的珍稀收藏

南都记者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四楼特藏阅览室见到,本次展览的规模虽然不大,但信息含量却非常丰富。据蔡涛介绍,展览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特别呈现了一些堪称孤本的珍稀收藏,如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旧藏图录,以及高剑父、丁衍庸、唐义精、叶灵凤、符罗飞、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等艺术家的收藏和捐赠。

首先是早期美术教育和洋画运动板块。蔡涛指出,这一板块展出的《菊地石膏模型目录》就有可能是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建校后用来购买石膏像的样品清单。“我们还发现了该校1932年之后的一本藏书《让·卢尔萨》画册,这是目前存世仅见的广州市美图书馆藏书,堪称孤本。”卢尔萨是巴黎新野兽派的代表人物,这本画册1930年出版于东京,市美的藏书不仅说明了当时广州开放的洋画教育风气,借书卡上还保留了梁锡鸿的笔迹‘约翰·卢实画集(新野兽主义)’,这位市美毕业的野兽派画家1935年和赵兽等人在东京成立了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卢尔萨是他们当时重点关注的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广州美院是一位边缘人物,书中出现他的笔迹,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很多人关心市美和广美的联系,希望把广美的历史推早到1922年,但这本书贴有‘春草书店’的标签,很可能是战后从这家旧书店购入的。1937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市美实际上就解散了。”

图片

展品《菊地石膏模型目录》,有可能是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建校后用来购买石膏像的样品清单。

图片

1930年于东京出版的《让·卢尔萨》画册,封面盖有印章“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图书馆(二十年以后藏书)”。这是目前存世仅见的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藏书。

第二板块反映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变迁脉络。我们在现场可以看到广东省立艺专校长丁衍庸和广州市立艺专的校长高剑父、武昌私立艺专校长唐义精等人的私人藏书和捐书,这批书的递藏经历,准确反映了广美的早期历史。蔡涛对南都记者透露,“我们展出的由广西省立艺专、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和中南美专递藏的一册《潘玉良油画集》,研究女性艺术史的姚玳玫教授在展场看到这本画册,也指出这是难得一见的出版物。” 

图片

由广西省立艺专、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和中南美专递藏的《潘玉良油画集》。

对此,胡斌表示,广州美院的校史比较复杂,确认哪一年建校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他更看重的是广州美院之所以成为华南地区第一高等美术学府具体有哪些发展脉络。据他介绍,这一次校庆70周年,广州美术学院的老师们撰写了不少跟校史相关的文章,梳理广州美院发展的整个历程,挖掘到不少文本文献。“但是我觉得,递藏流变、图书借阅这方面的佐证显然更为直接,因为藏书印就盖在书上,这让人能够很直接地读到学校历史的变迁。再者,这些藏书是一个物质存在,有温度,让人感觉可直接触摸到历史,那种感觉很好。”

图片

借书卡显示,胡一川、王肇民等人曾数次借阅于1935年出版的《塞尚大画集》(共3册),时间约在1963年前后。

第三板块是现代传播与新艺术媒介。如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石印画报《时事画报》,其中大量刊载了清末民初天才画家何剑士的政治讽刺漫画;1930年代最重要的漫画杂志《时代漫画》,战时木刻的集大成展览《抗战八年木刻选集》的多种版本,以及战后最重要的现代美术社团人间画会的珍稀文献——黄新波亲笔签赠友人黄茅(黄蒙田)的《新波画册》,以及对战时民间苦难极具表现力的画家符罗飞,亲笔题赠广州市立艺专学生会的个人画集《饥饿的人民》,这些都是难得一见的一手文献。

图片

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石印画报《时事画报》。

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观展的黄新波的女儿黄元教授, “‘新波画册’这几个字是我写的,封面上的背景画和扉页上的这对小姐妹也都是我画的,我那时候才7岁,很天真。”她深情地追忆当年为父亲的画册题字的往事,“这本画册其实是我一位年长的表哥资助出版的,表哥只比我爸爸小几岁,当时我们家生活拮据,表哥知道我爸爸的心意后,主动掏了一笔钱出来。他的名字叫‘承殷’,所以书出版的时候就干脆称‘殷社出版’,以示对他的感谢。”

图片

战后最重要的现代美术社团人间画会的珍稀文献——黄新波亲笔签赠友人黄茅(黄蒙田)的《新波画册》。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不仅展出了一些名师如胡一川、关山月、杨之光、王肇民的借阅记录,同时大家还会看到王道源、梁锡鸿、王益论等一些如今不太知名的艺术家的亲笔签名。蔡涛表示:“这些艺术家当年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活跃程度和独特贡献是值得重温的。我们要知道,广美的历史记忆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和更新的长期过程。”


策展人答问——

广美的校史研究将因此呈现另一重视野

南都:请问为什么要策展这个项目?

蔡涛:有几个持续的兴趣最终促成了这个项目。首先是广东美术馆的图书馆。建馆初期,不仅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资料室合并过来,因为李伟铭教授的重视和引荐,以及王璜生馆长本人也是美术史专业出身,所以很多重要私人藏书都汇集到了馆里,比如重视搜集岭南画派研究资料的黄志坚文库以及关注中日美术交流的鹤田武良文库。我当时在广东美术馆工作,因为接触这批图书,开始对近现代美术史发生兴趣——便利的阅读条件,一手资料的开放,是研究者成长的重要前提。在这段时间,我做广东籍留日艺术家的系列展览策划,偶尔去东京等地出差时,还购买了不少早期的美术图书文献,这些都对策展工作大有裨益。所以,图书馆针对师生的研究和兴趣进展,不断更新书库收藏,也是非常重要的。

2005年左右,我到广州美术学院随李伟铭教授读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到了这批放在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二楼一角的书,是特供教师和研究生的书库,但保存的条件很差,相信已经很少人愿意接触了。我当时很吃惊,这批书承载的美术史信息和数量规模,远超广东美术馆的收藏——大部分藏书保留了师生的借阅记录,还有一些书保留了原始的购书记录(比如1930年方人定购于东京的《关雪随笔》),最珍贵的是,整批书大多保留了图书馆收藏印——广美的校史目前是从1953年开始计算的70年,但是根据这批馆藏图书的收藏经历来考察的话,我们会有另一重视野。

南都:听说你为这个项目准备了8之久

蔡涛:2015年,我调到广州美院工作已经有好几年,因为一个特殊契机,我带着研究生进到特藏书库协助图书馆调查日文图书,琳琅满目的故事和研究课题就出现了。后来我根据胡一川1960年代初期借阅塞尚画册的记录,还写了一篇论文《塞尚、街头剧和“土油画”——艺术家胡一川的跨媒介实践》。这次能做成展览,8年前的调查是一个重要基础,此后图书馆管理制度日益严格,就不方便这样开架阅览了。

第二年,我就给本科同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文献整理与研读”,组织大学城校区的同学回到昌岗校区,让他们亲手翻阅这批图书旧藏。我很高兴地发现,同学们的状态跟课堂表现很不一样,他们有探索发现的乐趣,也能主动思考了。这样做了8年下来,展览的结构也就出来了。广美图书馆这次在特展的同时,还在官网专门开设了“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数据库”,为进一步的研究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再者,图书馆利用特藏做展览,是富于特色的一项读者服务,我们这次参照了国外一些著名图书馆的做法。我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促进广美美术馆馆藏作品和图书特藏的联动性,因为很多师生的创作当时就是参考了这些读物。

南都:特藏书库对年轻一代读者开放有什么意义?

蔡涛:在我看来,特藏书库对年轻一代读者的开放,意义尤为重大。正是这些逐页翻阅的体验,让阅读者从鲜活的历史细节直观感受先行者开拓美育新格局的思想格局,深切体会到战时艰困条件下艺术家们的意志和灵感,以及广美前辈师生们在遍及大半个中国迁校旅程中的心痕与理想。


链接:广美藏书印中的校史痕迹

 

1.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图书馆(二十一年以后藏书)

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是目前所知的华南地区第一所公立美术院校,是华南现代美术教育的拓荒与开端。创办于1922年,先设西洋画课,后设中国画科、艺术师范科和图案科,历任校长为许崇清、胡根天、司徒槐、李研山、李金发,任教老师有冯钢百、关良、谭华牧、胡善馀、赵少昂、黄少强、赵浩公等。该校后因抗战爆发,广州沦陷而被迫解散。

图片

 

2.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

1938年冬广州沦陷后,广东省会撤到韶关。原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创始人胡根天、教师吴子复等迁聚于此。1940年开设的“战时艺术馆”,从事战时文艺人才培训。1941年改称“广东省立艺术院”,1942年改名为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胡根天任教务主任兼美术科主任,吴子复、李桦、王益论等任美术教师。广东省艺专因战事多次搬迁,有“三易校名,十迁校址”之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回迁广州。1947年丁衍庸任校长,同年迁至光孝寺,杨秋人任教务主任。

图片

 

3.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图书馆

1923年,高剑父在广州学府西街设“春睡画院”,1933年时将其迁往盘福路朱紫街87号寓所处,1938年广州沦陷时停办。抗战结束次年,高剑父先生从澳门返回广州创办南中美术专科学校,仍设在朱紫街寓所处。1947年7月,广州市委派高剑父创办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临时在朱紫街南中美术专科学校旧址办学。1948年春迁至光孝寺,毗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两校仅一墙之隔。

图片

 

4.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图书馆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次月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文教接管委员会文艺处接管广东省立艺专和广州市艺专两校。随后安排两校合并,委派杨秋人、关山月、阳太阳等成立两校联合校务委员会,杨秋人任主任。1950年1月广东省、市艺专合并改组为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欧阳山为院长,设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个部。

图片

 

5.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图书馆

1948年6月22日,河南开封解放。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就地创建中原大学。同年12月初,由崔嵬、何延(女)、胡斌(女)、张星原、朱天、迟轲、王述询、羊翠等组成的工作队由华北大学南下至中原大学,成立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

图片

 

6.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图书馆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中原大学文艺研究室和文工团进入武汉市,接收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6月,又接收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同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于武昌“两湖书院”旧址成立。

图片

 

7.中南文艺学院图书馆·高校长剑父捐购印

1951年8月,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从中原大学脱离出来独立办学,改名为中南文艺学院。美术教师包括张肇铭、方康直、王肇民、周大集、恽圻苍、迟轲、陈少丰、程騑等。

图片

 

8.广西省立艺专图书室

1941年,前汕头美专校长郑明虹等文艺人士创办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后被广西美术会接管,易名为私立榕门美术专科学校。抗战结束后,广西省府决定将这两所学校合并成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设音乐、美术两科。1951年,阳太阳调任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图片

 

9.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图书馆

1953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创建于湖北武汉,时由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相关系科合并而成。

图片

 

10.广州美术学院资料室·广州美术学院藏书印

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

图片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与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联合提供)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朱小雨

图片由广州美术学院提供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