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体检后发现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被称为“坏胆固醇”)超标,你会认真对待然后咨询专科医生吗?你是否知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凶?
专家指出,现在已经有多种办法控制“坏胆固醇”的升高,做好血脂管理是预防心梗、脑梗的关键。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一年只需要两针的小干扰RNA降胆固醇药物在国内获批,为临床提供了血脂管理的创新方案,甚至有患者将其称为“血脂疫苗”。
为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血脂的长期管理,厘清“血脂疫苗”概念上的误区,近期,南都健康大讲堂携手东莞东华医院副院长兼心脑血管中心主任、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杜志民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像打疫苗一样的降血脂针真的有了?》健康科普讲座,直播获得38.2w+的关注。
东莞东华医院副院长兼心脑血管中心主任杜志民教授和主持人曾姐姐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3亿,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高达3.3亿,发病率与致死率均高居榜首。其中,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引发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据杜志民教授介绍,动脉粥样硬化的成因从先天角度来说,家族史、年龄、性别都是影响因素;而从后天角度来说,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俗称“三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但目前三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并不乐观,尤其是被称为“沉默杀手”的高血脂。对此,杜志民教授表示,ASCVD是可以预防的,一项在中国35岁至64岁人群中的20 年随访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又称“坏胆固醇”)水平与 ASCVD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LDL-C水平越高,未来20年ASCVD风险越高。因此,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控,关键在于早期且长期稳定地将LDL-C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东莞东华医院副院长兼心脑血管中心主任杜志民教授
血脂标准因人而异,联合治疗是一大趋势
“坏胆固醇”是控制血脂的关键,而一般体检报告单上对于“坏胆固醇”的标准是3.4mmol/L,需要强调的是不要以为没有超过这个标准就不用理它,因为还要分不同人群。据杜志民教授介绍,是否患有ASCVD是首要的评判标准。对于没有罹患ASCVD的低危人群,其体检报告上的3.4 mmol/L可以理解为及格分;没有发生过ASCVD的人群中,如果有“三高”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则需要前往医院进行专业的风险评估;已患有 ASCVD 的人群则需要进行不同目标值的二级预防,相关指标会要求更加严格,对于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坏胆固醇”要分别控制在2.6 mmol/L和1.8mmol/L以下,超高危人群甚至要控制在1.4mmol/L以下。如果体检报告中血脂不达标该怎么办?杜志民表示,低、中危人群可以先通过控制饮食和健康生活方式等生活方式干预来调节血脂,三个月不达标则要考虑药物干预,“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坏胆固醇’的超标还与遗传和自身代谢有关系,如果上述方式干预不成功,就应该进行药物干预。” 杜志民教授强调,如果“坏胆固醇”水平较高的高危人群,则应尽早使用药物进行降脂治疗。45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也要特别关注自己血脂是否异常。
据杜志民教授介绍,目前降脂药物主要以他汀类药物为主,但是他汀类药物存在“6%效应”, 即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此外,国人对大剂量他汀的耐受程度较差,有的会出现关节痛、肌痛或乏力等不耐受的症状。因此,对他汀不耐受或LDL-C水平不达标者,应考虑与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目的是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强效降脂的小干扰RNA药物已在国内获批
针对网友提出的“像打疫苗一样的降血脂针真的有了?”的问题,杜志民教授明确表示,的确是有了,今年8月,这款小干扰RNA药物也已经在国内获批,10月在全国多地的医院落地,有不少患者已经用上了这款药物。“之所以有人将英克司兰称为‘血脂疫苗’,主要是形容它的注射频率有点类似于打疫苗,并且作用时间长,但事实上,‘血脂疫苗’的说法不够严谨。”据杜志民教授介绍,英克司兰是目前全球首个小干扰RNA(siRNA)降胆固醇创新药,该药物是降“坏胆固醇”LDL-C 的创新靶向治疗药物,一年只需两针即可实现50%以上的“坏胆固醇”下降,用药频率低,大大提高了治疗依从性。此前,该药在美国、欧盟等地区已被批准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或混合型血脂异常。
英克司兰是如何达到强效降脂的?杜志民教授做了很好的解释:LDL-C升高有一个“帮凶”——PCSK9蛋白,这种蛋白会和LDL-C的受体结合,相当于把用来清除“坏胆固醇”的“清道夫”禁锢起来,无法发挥作用。而小干扰RNA药物则会从源头上抑制PCSK9蛋白的生成,“解放”LDL-C受体,从而持续降低高血脂患者血液中的LDL-C水平。杜志民教授进一步说明:“英克司兰就是通过小干扰RNA的作用机制起效,其作用靶点是体内的PCSK9。在临床特征上,这款药物表现为其极强的特异性,抑制PCSK9蛋白的生成,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肝脏分解,以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从给药方式来看,这款小干扰RNA药物在初始注射后,第三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每年仅需接受两次注射即可。治疗流程简便,可以大幅增加患者依从性。另外,该药也能惠及对他汀药物治疗不耐受,或者胆固醇无法降到目标水平的患者。研究证明,对于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治疗后仍无法使LDL-C达标的患者,使用小干扰RNA药物可达到降低54%LDL-C的疗效,且总体安全性良好。
Q&A:
Q:1.胆固醇偏高能否通过不吃主食、戒吃肉蛋奶的饮食控制,以及大量运动来调整呢?
A:饮食习惯非常重要,但不是走极端。通常饮食习惯对血脂的影响大概在30%。像瘦肉、蛋白、深海鱼这些优质蛋白是完全可以摄入的,但是蛋黄、肥肉这些的确需要控制。日常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经常熬夜、久坐久躺、吸烟喝酒,情绪起伏较大等,都会使血脂升高。久坐是个大问题,需保持适量运动,运动要量力而行。
Q:2.我之前看到有网友留言说自己很瘦,也不喜欢吃大鱼大肉,但还是测出了血脂偏高,您觉得会是什么原因?
A:这种可能很多是遗传问题,要考虑是不是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类遗传性的胆固醇代谢异常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原发性血脂异常中的一种,你不吃它也很高,这种病人治疗是很关键的,要尽早去医院检测确定是不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便及时接受相应的治疗。
Q:3.本人已吃了他汀类的药物16年,各数值正常,但一旦停药后,数值会过高。请问我是继续吃他汀类的药好,还是去注射英克司兰好?
A:该问题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如果在吃了他汀类的药物后依然有效,那可以继续用药。如果效果不佳,或者特别高危的就可以选择注射英克司兰。因为除了做手术以外,最佳的方法就是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得更低。
如果你错过了直播可以通过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直播:南都记者 曾文琼
采写:曾文琼
摄影:崔俊超
实习生:晏梦娟 杨景岚
编辑:曾文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