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地貌首次发现植物界“大熊猫”野生苏铁,可溯源3亿年前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3-12-05 19:26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考人员在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仙湖苏铁的分布。这也是丹霞地貌首次发现野生的苏铁属植物。

据了解,苏铁植物是一类古老的孑遗植物,其起源可追溯至3亿年前的晚石炭世。目前现存的苏铁类植物也被视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同时也是当前世界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之一。

图片

丹霞山野外分布的仙湖苏铁。南都拍客  邓伟胜 摄


起源可追溯至3亿年前

生长速度慢繁殖难度大

苏铁植物是一类古老的孑遗植物,其起源可追溯至3亿年前的晚石炭世。其生长速度慢,繁殖难度较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及观赏价值,是非常珍贵的植物资源。现存的苏铁类植物也被视为植物界的“大熊猫”“活化石”,同时也是当前世界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之一。

本次考察,中山大学科考团队在丹霞山国家级保护区内的3个区域都发现了仙湖苏铁的分布。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丹霞山范围内的仙湖苏铁族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据了解,丹霞山可能有野生苏铁分布的线索是由丹霞山管委会提供,科考队经过民间走访,并反复深入丹霞山腹地考察才最终发现。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丹霞山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也彰显了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图片

仙湖苏铁。南都拍客  邓伟胜 摄


新物种记录持续增加

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

丹霞山新物种记录持续增加,拟建国家公园生态价值持续提升。

为了高质量做好丹霞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多年来,丹霞山持续与中山大学、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仙湖植物园、韶关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机构和企业长期合作进行生态调查与监测,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打造智慧监测平台,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和菌物的监测、研究、巡查、保护和科学利用。

据悉,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科考专项自2021年12月启动以来,中山大学科考团队发现并发表丹霞山植物新种8个和多个广东省新分布种。在延展调查中,科考团队还在河源、梅州、清远等地的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区域发现了堇菜等多个新种以及丹霞梧桐的新分布。这进一步证实了丹霞山和丹霞地貌区域发育了丰富又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得益于丹霞地貌区域特有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丹霞山发育了独特的丹霞区系。科考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团队计划持续对丹霞山数百座孤立山峰、陡峭崖壁和幽深沟谷开展更深入、广泛、持久的科学考察,希望能揭开亿万年来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奥妙,找到植物物种起源、分布和进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好地球家园。

图片

仙湖苏铁。南都拍客  邓伟胜 摄


保护:

台山成立仙湖苏铁保护地

致力抢救“植物界活化石”

2021年,绿会研究室批准同意在广东省台山市新建立仙湖苏铁保护地,致力于对这一极危野生植物仙湖苏铁的抢救性保护。该保护地位于台山市深井镇上丹竹村歪头山的迎海山坡上,多为“石蛋”地貌,地表石块疏松,地势较为陡峭。这一种群共有300多株,是被科学家意外在野外发现的,非常难得。

由于南方雨水较多,海边湿度较大,生长在山坡上的大量成年苏铁植株的茎顶上,常有落叶沉积,覆盖于茎顶上面,腐烂后会有芥虫或菌类生长,致使茎干出现“烂顶”的现象,影响了茎干顶部新叶的生长和花芽的分化,久而久之苏铁就会死亡。成年植株是苏铁种群中种子的主要来源,种子量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正常更新。另外,有部分成年苏铁的植株长在石缝之中,营养条件较差,并且上方滚落的石块常使其茎干折断,如果不施以救治和排除隐患,它们也会因受到损伤而死亡。最让科学家着急的是:此地还有数百株苏铁幼苗,但由于山坡地质疏松,许多幼苗很容易被散落的石头压死,需要经常进行监测和护理。因此,对这一片苏铁种群的人工参与保护,对其进行施肥、救治和病虫害防治等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仙湖苏铁保护地台山将与保护地志愿者一起努力,开展日常巡护,每个季度进行病虫害防治;成体植株进行个体测量、登记和挂牌,为将来测算种群年龄结构和种群发展预测进行数据准备;跟相关研究单位合作,对仙湖苏铁种群进行样方调查,分析种群的系统发育指数。

图片

仙湖苏铁。南都拍客  邓伟胜 摄


科普:

仙湖苏铁长啥样?

仙湖苏铁(Cycas fairylakea)属于广东省特有植物,为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IUCN(2010)和《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17)均将其评为“极危”等级。

仙湖苏铁是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茎干圆柱形,叶痕宿存。鳞叶披针形;羽叶具刺,羽片平展,边缘平至微反卷,有时波状;幼叶锈红色;中羽片条形至镰刀状条形,薄革质至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浅绿色。小孢子叶球圆柱状长椭圆形状,小孢子叶楔形,密被褐色短绒毛;大孢子叶球近半球形,大孢子叶掌状阔卵形,密被黄褐色绒毛,种子倒卵状球形至扁球形,黄褐色,无毛,中种皮具疣状突起。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地区。仙湖苏铁生长在海拔100-500米的山地疏林下,喜阴,树干圆柱形,高可达1-1.5米,直径20-30厘米;鳞叶披针形,长8-13厘米;4-5月开花,种子在8-9月成熟。

图片

仙湖苏铁。南都拍客  邓伟胜 摄


仙湖苏铁有多宝贵?

苏铁是自然界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有“植物界的恐龙”“植物界大熊猫”等美称。苏铁对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与动物的协同进化、种子植物间的区系、地球板块的运动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苏铁属的所有种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仙湖苏铁是植物界中首次由深圳人发现、首次以深圳地名命名的一个新的植物种类。1996年,科研人员在仙湖植物园发现了一种苏铁属植物的新物种,并在塘朗山上发现了该物种的居群。为了纪念仙湖植物园对苏铁科植物的保护工作,该物种被命名为仙湖苏铁。


整合:黄亚岚

来源:央广网、广东省环境科学学会、韶关发布、深圳特区报、中国绿发会

编辑:黄亚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