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作品里,读出“对生命的颂扬与彻悟”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3-12-07 13:52

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学术支持的“游走——刘巨德艺术作品展”于2023年12月5日在北京悦阳空间开幕。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刘巨德先生国画、陶塑、瓷艺作品共70余件,展览作品为刘巨德先生近几年来艺术探索的代表性创作,其中国画有《大青山》、《大荒山》、《红草地》、《雀鸟灵光》、《花开后草地》、《风吹过后草地》以及装置艺术《流沙湾》等,反映了艺术家心游故土,逆流而上,寻源问道的艺术情怀。 

图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教授致辞。

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表示,刘老师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到现在为止也还一直在培养着学生,在中央工艺美院整个历史当中,刘巨德老师、杜大恺老师,几位老师们都是承上启下的,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希望能从刘老师作品中感受到中央工艺美院的那一批老师他们所追求的,也期待能够看到刘老师更多的作品,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学院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图片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先生致辞。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杜大恺表示他与刘巨德相识已经45年了,他认为刘巨德是真诚有情的一个人,是非常优秀的画家。45年的经验不断地证明了他对巨德的这两个印象。他看到巨德的画,想起霍克尼。霍克尼快90岁的人,画面充满了生命的一种乐观、朝气蓬勃的状态。他看到刘巨德的画也有同样的印象,无论画的题材、画的用色、画的构图、形态,都有一种对生命的一种颂扬,对生命的彻悟,很感动。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知名美术史家王镛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表示,搜索了一下刘巨德先生的艺术札记,展览的名字“游走”就是从他的艺术札记里面提取的一句话:“艺术高人,应该让精神游走在现实后面的另一个艺术世界。”刘巨德先生和其他画家不同的地方,或者说他的艺术特色就在于他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我们欣赏刘巨德先生作品,应该深入地领会他背后的浑沌美学。这一点,对于提升我们当代中国画的学术的素质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再一点,他从哲学的高度来深入地进行中西绘画的比较,他试图从相同的地方找出不同,不同的地方找出相通的东西,最后得出来,基本上就跟我的现代艺术观点相吻合。所以,应该给他加一个定语,说刘巨德先生是富有哲学思辨和人性关怀的中国现代艺术探索者,他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直觉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刘巨德先生的艺术作品、艺术理论都值得当代美术界给予充分的重视,深入的思考。

图片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王鲁湘先生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王鲁湘表示,他想把刘巨德先生放在一个更大的群体里头来谈,就是中国20世纪美术界的光华学派或者叫做光华路现象。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来看刘巨德这个创作个体,包括杜大恺先生,包括光华路的一大批,包括他们的导师,包括他们的学生,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艺术现象,一个艺术的实实在在的一个存在。如果这一块,我们不去关注他,不给他应有的美术史地位和评价,整个20世纪包括跨越到21世纪的中国的美术都是残缺的。

图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致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表示,和刘老师同行那一次是到了福建南部建安,到那儿去采风,其中有一个大庙,看见当地有一个画家正在把画夹子支起来,把纸展开准备画画,他说请我们一位画家来画一画,那位画家一听清华美院的教授,非常高兴,刘老师就不好推了,刘老师当时还说了一句话,你考我。欣赏了刘老师创作那幅画完整的过程,做了完整的记录。当时给他很大的触动,今天来看了这个展览,这个触动更大,而且也加深了他5年以前的印象。对喜欢书法的人来讲,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来讲,国画相对来说是比较接近一些的,是可以贯通一些的。所以他更关注刘老师的国画、水墨画的作品,刘老师在创作国画的作品当中,融入了很多西化的手法,包括构图,形成了中西真正能够汇通的一个典范。

图片

北京悦阳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丽致辞。

北京悦阳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丽表示:悦阳空间是一家从艺术史的角度来梳理、挖掘、评价中国艺术家的专业机构,是集收藏、赞助、策划、推广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心。自2016年开始收藏和推广邵大箴先生起,后多次支持戴泽先生、靳尚谊先生、罗贻先生、刘巨德先生等相关活动,如支持靳尚谊先生举办敦煌艺术成就展、举办罗贻先生从艺70周年回顾展,出资赞助庞熏琹先生在清华大学的艺术研究等,今天又很荣幸地为刘巨德先生举办个展。这些老先生是一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曾引领着一个时代,他们的艺术修养与实践成果是一个时代的伟大结晶。悦阳空间有幸怀着敬虔之心为他们的艺术传承尽一份努力,希望更多人领略到他们的艺术贡献和成就。刘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寻根、问道,奇特的艺术构想让人耳目一新。

图片

马赛院长为范丽女士现场颁发捐赠证书。

悦阳空间向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用于庞薰琹先生艺术思想的研究,展览开幕式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马赛向悦阳空间主理人范丽颁发捐赠证书。

图片

艺术家刘巨德。

艺术家刘巨德表示,自己这个展览很小,得到了大家这么高的热情,又有这么多专家、学者鼓励,十分感动。尤其王镛先生从理论上那么高的鼓励,是没有听到的。混沌确实是我一个践行的方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混沌的美神从《山海经》就已经出现,那是一个没有五官的,只有翅膀,可以飞翔、舞蹈和歌唱的这么一个神。所以,作画时,心手能够自由舞蹈起来的时候,那就是快乐的混沌状态,这个时候,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听不到了,全都封闭了,其他人说目光都变形了,像一个野兽,和平常的眼光完全不一样,可能是太专注了。这个时候旁边有多少人,都不知道了,就像王镛老师说的,是在现实世界背后,那个看不见的世界游走。

这要特别感谢导师庞熏琹先生把我带进了传统,吴冠中先生把我带进了自然。感谢我的母校,老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那些大师们和开放的现代艺术教育的体系一直在照耀着我。还要感谢清华大学,人文高地的自由独立的文化精神和向美而行的呼唤。感谢悦阳空间,为了研究庞薰琹先生的艺术思想,特别捐助了62万,这正是我在悦阳空间办展的原因之一,感谢悦阳空间为此次展览付出努力的全体员工。

图片

观展现场。

图片

观展现场。

图片

观展现场。

图片

观展现场。

图片

观展现场。

图片

观展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3月5日。

刘巨德先生自述

每次作画,在白净的宣纸上,我总是先把浓黑的墨放上去,试图占满、把握、稳定整个空间。至于那墨块、墨点、墨线是什么物象,似是而非,我并不完全清楚。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抽象点、线关系,引发着我,牵动着我跟它游走。即千笔万笔非一笔是物,最终又都幻化出了物。

面对万物,西方人要“打开看”,要剖析,讲究结构准确,而国人“抱着听”,听之以气,讲究气韵生动。前者找看得见的,后者找看不见的,这是文化的差异,“打开看”和“抱着听”是两条一实一虚互补的路,他们都是人类的智慧。从后期印象派以后,这两条路的亲和性大大增强,既相向而行,又距离贴近。当然古典艺术中也早存在着这种差异的亲和性,到后期印象派几乎重合了。都在探寻那个神秘而不可琢磨的“道”。用看不见的去画看得见的,用看得见的,去画看不见的。

“道”是中国人对终极真理追寻的一个称谓,代表了中国哲人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李政道先生有句话给我记忆很深,他说:“物生道,道生物,物为道之成,道为物之行,天地之气物之道。”我想用这句话注释古人为什么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为最好。绘画旨在模拟道生万物,万物生道的博大情怀和宇宙之理。

参展作品选登:

图片

《荷根》   纸本水墨设色, 44cm×69cm, 1997。

图片

《昆仑山上的阴阳湖》  纸本水墨设色, 180cm×83.5cm 2023。

图片

《大青山》  纸本水墨设色,  80cm×200cm 2023。

图片

《花开后草地》   纸本水墨设色, 179cm×96cm, 2023。

图片

《暮天》  陶塑,  45cm×32cm。

图片

《夜啸》  陶塑,  44cm×25cm。

图片

《萌童》 青花瓷瓶, 口径13cm 腹径25cm 底径14cm 高45cm 2023。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