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节体育课,是常识也该是共识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12-07 22:22
图片

深圳市教育局日前印发《深圳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24年1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该规定很快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为何要给体育课时设立刚性约束?“每天一节体育课”会不会太多了?学生的校外运动时长又该如何保证?媒体梳理舆论有关疑问,从舆论的反响不难看出,社会对于学校体育课的认同感在逐渐提升。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开展体育课,深圳的规定值得观察。

一周该上几节体育课,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并没有固定答案。过去一周两节体育课比较常见,但写在课程表上是一回事,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现实中体育课往往充满弹性,不仅课程时长并不固定,而且随时可以被其他课程替换,所谓副课,体育课可谓名副其实。当然,在很多学校,这种现象可能只发生在过去,近年来状况有所改善,体育课的存在感逐渐增强。

媒体梳理发现,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多项政策,保证学生的校内和校外体育运动时间。教育部202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十七条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在校内开展的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

可见,深圳强调“每天一节体育课”,只是将已有的规定换一种表述,同时将其作为刚性要求来对待。而之所以专门强调,无非因为过去的体育课无法得到保证,无论是课程时长还是内容,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注意到已有的规定,那么,相信对于“每天一节体育课”这样看似很激进的做法不会有太多的争议。接下来就是如何保证课程质量、时长这种刚性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但要上好体育课,意味着要做好相应的配套。从师资力量配置到课程设置,都需要跟上,以往的体育课虽然受孩子们喜欢,但往往也存在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让孩子热爱体育,必须要让他们接触到足够多的体育项目,这无论对于资源投入还是教师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家长对体育课的态度也很重要,甚至是体育课角色转变的一个重要变量。

前段时间,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引发热议。在媒体的分析中,能看到一种非常典型的观点——对于孩子在学校发生的意外,家校双方容易出现各种纠纷,家长普遍重视维护自身权益,甚至孩子出现一点小碰撞,都会引发非常大的矛盾。这客观导致体育课风险问题更受重视,学校的处境因此变得非常尴尬。此前南都评论也指出,“学校作为承压的一方,面对‘难搞’的家长、升高的矛盾化解成本,就会缺乏让孩子自由奔跑、随性打闹的动力。”

体育课同样如此。对于安全风险问题,要有一套防范机制,但显然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那么,如何对待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社会共识。学校当然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家长也有必要审视自身的心态。很多家长觉得要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但又畏惧风险。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体育课会产生很好的正面效应,前些年就有媒体报道提到,自2010年正式恢复开展各项体操器械教学以来,广州鹤洞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不仅如此,“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得到锻炼,自我保护能力得到培养,所谓的校园安全风险不仅没有上升,反倒在下降。”该校表示。

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事故风险分担机制,有效分担、化解学校应当承担的事故赔偿责任。如果家校双方对于安全问题做好了心理准备,对于化解问题也有了相应的共识,那么有理由相信,针对体育课的许多担忧将大大缓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部门对于体育课的诸多鼓励措施,将很快实施落地。

编辑:何起良

2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何起良4.63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