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发布,对我国发展有何意义?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3-12-15 22:59

南都讯 记者赵霖萱 发自北京 12月15日,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制的《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作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十年间民心相通建设在政党交往、人文交流、卫生健康合作、国际减贫、教育合作、青年交流、性别平等、民间组织合作等八大领域的发展成效。

图片

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会上,《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发展报告(2023)》等6本蓝皮书正式发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刚评价认为,《报告》不仅是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十年来一次全面的成就展示和系统的经验总结,更指明了未来民心相通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发力方向、重点领域和推进路径,具有标志性意义。

“与其他四通聚焦实体或规则不同,民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起作用,决定了民心相通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建设主体多元、合作领域广泛,必须坚持官民并举、上下协同、内外联动,发挥和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徐刚认为,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迈上了新台阶、站在了新起点。

徐刚分析称,近年来,政党交往带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成为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凝聚政治共识、对接发展理念、增进文明交流对话、推动务实合作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引领作用。中国与共建国家坚持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在文化艺术交流、考古和文物保护、文化和旅游、体育交流、媒体等领域合作全面铺开,创立了一大批合作机制、平台,组织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徐刚认为,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和开展医疗卫生援助;大力推动与共建国家的教育培训合作,搭建交流合作机制平台;积极搭建全球减贫平台,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大引智帮扶力度,积极开展减贫民生项目,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救助行动,推动国际减贫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在他看来,《报告》从三个视角层层递进,交出了一份推动民心相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答卷。《报告》提出四大发力方向:一是加强政治引领,继续以元首外交为统领,发挥政党外交优势,凝聚政治共识;二是完善平台机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构建立体多元的文明互学互鉴桥梁;三是密切人员交流,鼓励各行各业人员开展友好交往合作;四是巩固交往基础,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求同存异、互学互鉴。

徐刚分析认为,未来,民心相通建设将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聚焦气候变化、减贫救灾、卫生健康、粮食和能源安全等人类共同挑战,惠民生、可持续的“小而美”民生工程和数字、健康、绿色、创新等新型“一带一路”建设将成为合作重点。此外,还应提高民心相通发展质量,统筹规划未来推进路径。一方面,打造标杆项目,在更多重点领域建设精品项目,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另一方面,加大舆论宣传,多元立体讲好中国故事,更多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力量,加强对共建国家青少年和知华友华群体的争取。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