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赵霖萱 发自北京 12月15日,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编制的《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
如何理解《报告》内容?民心相通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哪些意义?对此,中巴经济走廊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对口支援喀什大学)主任、经济学博士、教授陈瑞华撰文评价称,民心相通努力汇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友好理念、真挚情谊和务实行动,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报告》深刻阐释了民心相通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12月15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会上,《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发展报告(2023)》等6本蓝皮书正式发布。
《报告》强调,民心相通就是要在各国之间建立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和社会根基,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情感纽带和信任保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价值指向和至高目标,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性、基础性工程。
在陈瑞华看来,《报告》侧重从发挥政党交往的政治引领作用、推进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全球卫生健康合作、助力国际减贫事业、强化人才培养交流合作、谱写青年国际合作新篇章、凝聚共建“一带一路”女性力量、加强民间组织交流合作等方面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所取得的成就。
在文章中,陈瑞华指出,《报告》总结了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三大经验。一是坚持汇聚各方力量是高质量推进民心相通的关键所在。在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道路上,元首引领至关重要。此外,通过深入推进政党交流,持续加强高校、智库、媒体合作,鼓励社会组织增强综合协调功能,创新发挥港澳同胞和华侨华人在促进民心相通领域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道、媒体、旅游、体育、地方等交流合作,打造机制化交流品牌,多元主体共同努力提升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吸引力、凝聚力。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根本准则。民心相通既承担增进友谊、加深了解的重任,又发挥助推经济合作、增进民生福祉的功能,必须紧紧依靠民间和社会力量,同共建国家民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合作,提升共建国家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夯实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最为广泛最有力量的民意基础,使共建“一带一路”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民众的“幸福路”。
三是坚持持续创新发展是高质量推进民心相通的动力源泉。中国同共建国家不断创新人文交流合作形式,为人文交流增添新动能,同时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为共建创新之路赋能。
对于未来发展,陈瑞华在文章中分析,《报告》展望了“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光明前景,并提出了相应建议。首先,中国要同共建国家筑牢民心相通交流基石。其次,中国要同共建国家深化民心相通各领域务实合作。最后,中国要同共建国家提高民心相通发展质量。
陈瑞华在文中总结称,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丝路精神,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发挥各国人民主人翁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