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海洋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港口货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更是反映国民经济走势的重要“晴雨表”。近日,《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2023》(下称《报告》)发布。其中,广州港和上海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深圳港在沿海港口中名列前茅。
据了解,《中国港口高质量发展报告(海港篇)2023》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联合编写,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港口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了由4项一级指标和10项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内23个沿海主要港口的高质量发展情况作出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2022年沿海样本港口的最高得分为10.15分,平均得分为6.14分,较2021年的整体水平(最高得分为9.88,平均得分为6.03)均有提升。
本年度报告选取了广州港作为典型案例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486万标箱,分别排在全球第五、六位,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集约专业并重 打造高层次综合枢纽
广州港大力推进港口枢纽集约化、专业化,以高标准、 大投入加快现代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设南沙四期全自动化码头、近洋码头、南沙粮食码头扩建工程、新沙二期、南沙国际物流中心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成华南最具规模的集装箱、汽车、粮食、石化和邮轮专业化码头集群,港口航运物流基础设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报告》显示,外贸集装箱业务保持稳定发展,2022 年首次突破 1000 万标准箱大关;内贸集装箱规模优势稳固,全年完成 1340 万标广州港加快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畅通,链接全球、辐射内外的海陆双向物流通道,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陆海内外联通 打造高水平国际门户
目前,已开通集装箱航线 205 条,其中外贸班轮航线 160 条,到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港口的航线达 134 条,已成为非洲、东南亚航线核心枢纽港,国际集装箱干线港。
中部海陆通道有效联通,打造“湘粤非”“渝穗”“黔粤”等海铁联运公共平台,将港口腹地直接深入中南、西南等内陆地区,先后设立的 32 个内陆无水港和办事处,常态化运行海铁联运班列 37 条。大力推动珠江水系“穿梭巴士”便捷化、高效化,推行 WGO 模式、“湾区一港通”通关新模式,开通 73 条“穿梭巴士”驳船支线。
此外, 广州港积极推进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化等新技术在港口的融合创新应用,港口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通过港口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管理效能,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和统一规划,通过系统集中、数据聚集,打造安全可靠、高效智能的港口“大数据中心”,筑牢港口数字化转型基础。
港城联动共荣 赋能高品质港口城市
近年来,广州港致力于重点货类与临港及后方产业联动,鼓励商品汽车与汽车制造、粮食运输与粮食深加工等临港产业的联动。依托南沙港枢纽优势,成功吸引全球粮商巨头路易达孚集团在港区后方建设富凌食品产业园,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保留港口特色、港口文化的同时,广州港稳步推进老码头的转型升级,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港城形成联系纽带,共建人文湾区、宜居湾区、活力湾区。百年太古仓“蝶变”城市会客厅;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国际邮轮母港,支撑广州建设世界旅游名城和重要国际旅游目的地、集散地;珠江游成为展示传播广州文化、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平台;推进黄沙水产新市场建设,打造大湾区智能化鲜活海鲜交易市场和世界级高端水产旅游体验中心,助推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广州港积极发挥港口物流产业链“链长”优势,畅通物流链供应链,以运输链带动产业链发展,打造临港产业经济,有效推动“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港城共荣”的良性发展。高标准建设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临港物流中心——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总仓容超70 万吨。
广州港。通讯员 黎其骏 摄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面对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港口行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紧抓RCEP新机遇,打破区域壁垒发挥港口集群作用,关注“绿色航运走廊”新趋势,持续推动智慧港口建设,以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信息社经济智库事业部副总经理曹杰表示,今年是该报告第四年发布,开展港口综合评价工作是高端智库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重要抓手,下一步项目组将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可视化展示等多维度升级,以数智化手段赋能中国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王倩
编辑:王倩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