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患者如何避开嗜睡等不良反应?二代抗组胺药提供新选择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3-12-21 16:08

慢性荨麻疹(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持续时间通常在6周以上;患者往往病情迁延反复、疾病负担沉重。为改善中国CU患者的临床诊疗,12月16日,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举办的全国荨麻疹诊疗路径优化项目启动会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四城同步召开。

“荨麻疹是非常常见的疾病,诊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般主要根据它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所谓症状就是有瘙痒,体征主要是风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向南都记者表示,“根据风团出现的时间,一般在24小时内可以自然消退,消退以后皮肤恢复正常。这一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认定是荨麻疹。如果时间超过24小时,有时候伴有关节痛,或伴有发热,或消退以后还留有痕迹、消退不干净、色素沉着,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怀疑是否有其它的病,不一定是荨麻疹。”

徐金华教授介绍,中国最新指南推荐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作为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常规剂量使用1-2周后,如若症状未控制则选择加量或者联合其他抗组胺药。2-4周治疗后,如果症状仍未控制,则需要诊断是否诱导性荨麻疹,若诊断为诱导性荨麻疹需要避免过敏源。

图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徐金华教授。受访者供图

第二代抗组胺药一般不引起嗜睡

鉴于目前市面上有多款第二代抗组胺药,徐金华教授表示,不同的药对不同的人群的疗效不一样,患者可以选不同的结构式来代替前面已有的抗组胺药,“比拉斯汀片给临床上多了一个选择”。

而力敏能®(通用名:比拉斯汀片)作为新型二代抗组胺药,几乎不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无临床禁忌症;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力敏能®均无需调整剂量。

据徐金华教授介绍,抗组胺药主要分为两代。第一代抗组胺药对于血脑屏障穿透比较高,对神经系统影响比较大,往往会带来很大的副反应——嗜睡,以及其它的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通过血脑屏障的概率降低,因为它的结构式变化,一般不太容易进入到血脑屏障,所以往往没有嗜睡的不良反应。总结来说,第一代是镇静类抗组胺药,第二代是非镇静类抗组胺药。

在临床上,“有时候我们也需要第一代抗组胺药,少数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搔瘙痒难忍,睡不着觉,加用一些第一代抗组胺药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这是特殊情况下的使用。一般情况下,我们还是不希望患者有嗜睡这样的不良反应。” 徐金华教授表示,从现有国内外研究数据来看,比拉斯汀片是相对比较安全的药物,因为它是亲水性羧基结构,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跟脑部组胺H1受体结合非常低,所以一般不引起嗜睡的不良反应。


专家建议荨麻疹患者应坚持用药3个月到半年以上

在全国荨麻疹诊疗路径优化项目启动会举办期间,美纳里尼还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根据荨麻疹患者诊疗现状与生活质量调研结果和医生端问卷调研结果发布了《2023荨麻疹患者诊疗现状与生活质量调研报告》。

根据报告,当前临床医生普遍反映CU疾病控制不佳,多数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现有药物疗效不足。医患均认可CU诱发的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最需要关注的症状之一;CU患者迫切希望控制瘙痒症状。

徐金华教授认为,患者不能自行判断是否停药,还是要按照医嘱来。“很多患者是按需吃药,有症状了才吃药,控制了就停药,再出现症状再吃药,这样的治疗效果就不是很好。”

徐金华教授建议,患者应坚持用药3个月到半年以上。“在完全控制症状以后,可以尝试延长服药间隔时间或者减少服药剂量,从原来的每天1次改成2天1次、3天1次,或从原来的每天1片改成每天半片甚至1/4片。”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 发自上海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