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这么冷,还要穿校服吗?每年寒冷天气到来,学生能否不穿校服,或者校服是否可以不用外穿,都会在网上引起一波讨论。最近寒潮肆虐,“穿上校服变法式小面包”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有学生发布视频表示,学校要求必须把校服穿在外套外面,学生们纷纷肿成米其林轮胎人。南都记者随机采访市内的学生家长发现,不少小学并未强制校服外穿,而据最新报道,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回应南都表示,市教育局已提醒各区各校,近期寒潮来临,气温较低,不强制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返校。
有的地方不强制学生穿校服,道理很简单:极端天气之下,保暖最重要。而有些学校仍然延续穿校服的要求,一种可能是没注意到强制穿校服带来的麻烦,未能及时修改相应的要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学校讲原则,而忽视了学生的现实需求。这些不同的做法到底哪种更合理,显然并不难分辨。过去大家只是纠结为何学校方面这么死板,如今,当这个话题登上热搜,尤其是在地方教育部门做出表态之后,或许这个问题可以告一段落,各方基本认同极端天气下暂时不穿校服的做法。
不过,即便接下来更多的地方跟进,可能很多人还会感到不解,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穿上校服变法式小面包”的做法为什么延续了这么久?按理说,做一个相对合理的选择并不困难,为何很多地方都显得如此固执?显然这背后有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校服的定位问题,只要这个争议解决了,极端天气下要不要穿校服才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校服象征着一种身份,看到穿校服的孩子,司机会更小心,大人会多一份关爱,这就是校服所带来的影响。而在学校,校服的影响更深入,大家都穿校服,意味着彼此在穿着上不会太讲究,更不会根据穿着来评价同学,相反,校服能营造一种团队精神和平等的氛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校服能起到一种建立彼此联系的作用。这是过去有关校服定位的常见解读,其中当然有合理的部分,不过,我也怀疑有点夸大其词,尤其是日常必须穿校服这种操作,显得有些不近人情。我们当然应该主张多数时候要穿校服,但稍微放松一点要求,是否就会出现价值崩塌的危险?是否孩子的世界就会完全颠覆?对此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而之所以说要放松一点要求,并非反对穿校服,而是因为在严冬季节,每个人都要穿相对较厚的衣服,考虑到价格弹性较大,学校一般又不会要求家长买这类校服。毕竟,如果要确保每个季节都穿校服,那款式必然多样化,夏天短袖、秋天长袖、冬天羽绒服,由此必然带来不菲的成本,购买校服的操作显然不现实。
如何解决校服不适宜过冬的问题?很简单,明确校服的定位,其作用首先是保暖,其次才是塑造一种象征意味和仪式感。在极端天气下,允许学生不穿校服,就像感冒期间不强制做作业,极端天气之下,既然校服不能满足学生的保暖需求,那就应该让学生穿合适的衣服。如果明确了这个定位,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共识,那么相信今后就不会出现学生冬天“穿上校服变法式小面包”的尴尬。更进一步,不仅是寒潮天气下可以放松要求,大凡出现不适宜穿校服的天气或其他特殊状况,学校方面在相关要求上都应该表现出类似的弹性。
文l园园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