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4度是一个神奇的纬度,在中国,北纬24度正处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雨林的分界地带,而韶关正处于这条“黄金地带”之上,它被誉为“地球同纬度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块绿洲”“华南生物基因库”。位于韶关武江的江湾镇森林覆盖率高,水质清澈通透,负离子含量高,山多、树多、水多的自然条件,为石斛提供了“天然居室”。
创新培育种植,丹霞铁皮石斛成“香饽饽”
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2013年,韶关市禾间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禾间堂”)选择在江湾设立铁皮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打造“禾间堂”丹霞铁皮石斛品牌。
江湾石斛基地。
从种子培育到长成鲜条,基地内的石斛需经历无菌组培、大棚育苗及石头种植三个阶段。组培阶段选用野生丹霞铁皮石斛种子,在组培瓶内进行无菌培养。然后,禾间堂再将组培苗种植在大棚进行育苗,不太强烈的林间阳光照射,加上阴湿的雾气滋润,可使石斛茂密成长。最后选择质地粗糙,松泡易吸潮,表面附着腐殖土或苔藓的石块作为栽植附主,移植到石头种植。
禾间堂种植的丹霞铁皮石斛。
“一开始我们想还原石斛在悬崖峭壁生长的模式,但是我们发现石头里微量元素含量更高,所以就试着在石头上种植,种植出来后检测发现石斛多糖含量变高了,所以这十年我们都是采用石栽法。”禾间堂的技术人员刘强介绍道。
铁皮石斛迎来采摘季。
据了解,2022年,江湾镇铁皮石斛的总产量约3.6万斤,石斛鲜条市场价每斤约200-250元,年产值高达1500万元。江湾镇,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铁皮石斛的重要产地。这里的铁皮石斛品质上乘,深受消费者喜爱。
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小石斛走上“点石成金”之路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对天然有机产品的需求增加,江湾镇的铁皮石斛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早期受限于研发技术与能力,普遍产出的是粗加工产品。”刘强用石斛花举例告诉记者,“石斛花开放的时候,周边农庄总爱购买新鲜花朵来制作菜肴,或将石斛花晒干保存,但是石斛花没有药用价值,只有食用用途。后来我们跟萱嘉公司合作后,使用超微分子萃取技术,提取出的石斛成分就能制作食品、护肤品、化妆品等产品。”
石斛产品。
江湾石斛逐步由粗加工走向深加工,科研成本提升、附加值逐渐丰富也让石斛基地产业升级,开启了“点石成金”之路。
今年1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将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等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意味着,今后铁皮石斛、西洋参等皆可作为食品材料使用。
乘着“药食同源”这股东风,禾间堂与广东兴昶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通过对食物原料进行预先的半加工、包装以及冷冻处理,出品的石斛苦瓜排骨汤、石斛乳鸽汤等产品广受好评。
观赏用丹霞铁皮石斛。
“生活节奏的加快,促进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广东人爱喝汤,年轻人又没有太长时间去烹饪,预制汤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省心省力也更实惠。”广东兴昶未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杰辉介绍说。
石斛产业高质量迭代升级,助力“百千万工程”发展
食药两用的突破,引领了铁皮石斛产业的高质量迭代升级。为进一步谋划石斛产业发展思路,江湾镇结合实际,以石斛为主线,以温泉文化和非遗文化为特色,计划打造集石斛种植、加工、研发、科普、商贸、文化旅游、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石斛产业集群区,“石斛小镇”的发展雏形渐渐清晰。
接下来,武江区将紧抓“百千万工程”发展契机,引导全区石斛产业集聚,为石斛基地与科研单位“牵线搭桥”;鼓励石斛基地由“做产品”向“做品牌”的转变,以长期眼光打响武江石斛品牌;逐步完善石斛产业链条,助力提升产品竞争力。
武江江湾石斛的“点石成金”之路还在继续。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
通讯员:朱文琳
编辑:鹿筱悦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百千万工程——“小切口”撬动乡村“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