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附中复办30周年,校长七字概括学校精神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3-12-31 14:28

南都讯 12月29日,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复办30周年活动。当天上午,学校举行了“携手院校馆会,创新育人样态”——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复办30周年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暨“三一拔尖育人工程”授牌仪式。学校复办30周年,在校教书育人26年,校长严钦熙七字概括学校精神:平等、尊重、信任、爱。

图片

严钦熙与毕业生愉快交谈。

联手中大近十个学院培养学科创新拔尖人才

南都记者在“三一拔尖育人工程”授牌仪式上获悉,在复办30周年之际,中大附中与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等近十个学院,还有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省气象学会、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等若干馆院会,开展中学拔尖创新人才的“三一拔尖育人工程”,学校推行“一个科组,携手一个专业学术团体,开设一门跨学科特色课程”计划,旨在通过有效借助中大为核心的院校馆会等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构建具有中大附中特色的拔尖人才雏苗培养体系、探索小中大一体化贯通式培养路径、构建因材施教的人本课程体系等策略,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仪式上,中大附中锁玉老师和谢珂璇老师呈现了九年级语文·数学融合课《向说理更深处漫溯——反证法在辩论中的运用》,钟朱杰老师展示《创意灯具设计与制作》STEM特色课程。这是学校近年来,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积极落实新课标跨学科教学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与尝试。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杨小微教授进行了《以创新的特色课程培育创新人才》的主题讲座,阐明了创新、创新人才和创新的特色课程关系,提出创新的教育是回归本真的“慢养”:奠基为先、常态为安、质朴为美;基于创新的特色课程意味着目标与环境的重构,提出聚焦“学习与创新”这一核心胜任力;以学习为中心重建课程群;关注创新思维与创造人格评价等具体途径。

科技教育应该是与全学科相关

实际上,中大附中的科技教育从复办之日起已开启。“1993年复办之初,即立‘科学精神、科技教育‘为学校办学特色,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严钦熙表示,学校科技教育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图片

严钦熙与毕业生愉快交谈。

“教育如果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基本上就不叫教育。“在严钦熙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仅限于理科,而是包括全学科。因为,从广义上来讲,科学素养,包括质疑精神,质疑精神存在每一个学科之中。

“作为初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基本的辨识能力建立在是非观之上。“严钦熙称,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并且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学校会通过各类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还有每周一次的学生在国旗下的讲话、剪报栏等,使学生的认知能力稍微提高一点,”认知能力是建立在常识逻辑理性之上,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

学习态度端正,坦然接受成绩

中大附中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追捧的学校之一,那么如何看待家长的期望,又怎样让学校教育跟社会需求接轨呢?

严钦熙认为,学校首先要培养学习态度端正。何谓学习态度端正?首先,是学生不抗拒学习,愿意学习,愿意跟着老师的课堂,听课达到80%到90%的认真程度;根据自己的需要做笔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错了愿意复盘。如果做到这样,在我眼中,就是学习态度端正了。“只要学习态度端正了,对于学生的任何考试成绩,校长、老师、家长都要坦然接受。“在严钦熙眼中,每一个学生,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是不一样的,只要有考试,100个同学考同一份卷子,总是会分出各种名次,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技能”

除了上述身心健康,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外,中大附中还强调培养学生一门技能。作为一所普通基础教育的学校,如何去理解“技能“?严钦熙表示,技能就是学生以后所选择的”专业“。”就好像我们做老师、做校长的,教书也是一项技能,就是为学生知识奠基、服务学生的技能。”

中学阶段怎么去培养学生的技能?严钦熙称,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这样孩子以后在入读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就不会迷茫,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首选的专业,从而成为孩子的一门技能。

要达到上述效果,严钦熙认为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学校的精神:平等、尊重、信任、爱。

采写: 南都记者梁艳燕


 

编辑:梁艳燕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