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则关于“深圳初中取消晚自习”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并迅速登上同城热搜榜。有关此消息,深圳民意速办平台上深圳市教育局官方回复:考虑到学生在校时间、学业负担、身心健康以及家庭教育、亲子交流等因素,切实落实国家“双减”政策,深圳市教育局不提倡初中阶段开设晚自习。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初中晚自习一直是国内教育体系中“默认”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晚自习的开设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在愈演愈烈的讨论声浪中,人们开始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支持者看来,孩子在家学习效率过低,上晚自习除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不会的题可以在学校请教老师同学,按时完成作业,有助于提高成绩,能省下一笔课外晚辅的费用,还可以防止孩子沉迷网络,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上,政策层面对于初中晚自习的开设也并未明令禁止。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便提道:“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当前为响应“双减”号召,已有不少学校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晚自习安排,而考虑到初中阶段中考的存在,有部分学校仍保留着初中晚自习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不规范行为,个别学校借着课后服务名义,组织学生刷题备考、讲授新课、集体补课,随意扩大课后服务范围和内容。同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还有个别家委打着“自愿”的口号组织孩子们到校上晚自习,孩子课业负担非但没减轻,一定程度上还给其他家长孩子制造起了焦虑。
显然,这并不符合“双减”初衷,也有违自愿参与原则,因此也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有不少家长认为,初中晚自习的开设不仅占用了教师备课和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时间,增添额外负担,过度的课业安排也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披星戴月无休止刷题的学习模式,看似短期内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家长压力,但有一点不可忽视,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的阶段,是心智转变、情感发育的敏感时期,课后需要安排更多自由活动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提高对生活本质的体察,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这是解决青春期困惑的重要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其中指出早到校看管和自习、午餐午休看管、晚自习等服务属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便利服务,不得纳入课后服务范围。此次《通知》直面“双减”落地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为晚自习等属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生活便利服务划定明确的底线,对“双减”政策作了进一步补充完善。
“减负”是手段,提质才是目的。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大家究竟关注的是什么?初中晚自习的存在,究其实,一方面是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不得已利用更多课余时间去完成应接不暇的卷子习题,另一方面则根源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老师们迫于各种考核评比,将本该专注于教学主业的时间,放在了给家长、学生布置各种线上打卡、填表任务上。如学校布置的作业量不变,即便没了晚自习,学生们还是需要将作业带回家中完成,如此一来,初中晚自习的规范化管理便沦为了形式主义,学生的压力依然未得到缓解,睡眠和健康依旧难以保障,另外还加重了家长负担,家长需要辅助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而他们对孩子学习辅导的有心无力,也会导致好不容易收紧的校外培训卷土重来。
可见,初中晚自习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其中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了解各方真实需求和意见,为不同家庭背景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同时,必须重视减轻学校、教师、家长非必要的负担。
“减负”不等于减责任,学校、教师团队需要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从源头上减少校外“加餐、加码”的需求和冲动。而对家长来说,需要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让陪伴重新成为亲子关系的主旋律。在教育面貌正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当下,教育管理者、学校和家长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双减”加减法,真正做到教育的提质增效。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李姗姗 蒋清君
编辑:李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