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讲述“玉”的故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4-01-24 18:36

日前,“悠悠琼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展出,展至4月12日。

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办,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扶风县博物馆协办,展出玉器123件/套,汇聚了宝鸡地区西“弓鱼”(“弓魚”为一字,音yú)国墓地、益门二号春秋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出土的玉器,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典藏玉器首次在岭南地区大规模展出。

展览以古代玉器工艺为切入点,通过“璞玉浑金”“琢玉成器”“美玉如斯”三个部分,讲述“玉”的故事,展现中国玉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有着27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地区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古代文化遗存非常丰富。被誉为“炎帝故里”的宝鸡,不仅是著名中外的“青铜器之乡”,也是早期玉器的重要出土地。

1974年至2003年间,宝鸡市区的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等地,先后发现了西周“弓鱼”国遗存,出土文物3000余件,包括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史籍失载,有赖于考古发掘,其历史面貌大概得以复原。“弓鱼”,出自国墓葬遗存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国君称“弓鱼伯”,伯为爵称。从纸坊头、竹园沟、茹家庄三地的“弓鱼”国墓葬来看,大都保存完好,年代和等级序列比较完整,可以推定上下承袭、中无间断的“弓鱼”伯世系,大概是从周文王晚年、武王、成王前期,到昭王晚年、穆王之时。至于“弓鱼”国的势力范围,中心区域应在渭水以南、清姜河两岸台地,此处适合开展农耕、放牧、狩猎等多种经济活动。从出土遗物的文化因素看,揭示出“弓鱼”国与中原地区商文化、西南地区早期巴蜀文化、西部甘青地区寺洼文化等的联系,反映出国与周围方国部族交往甚为密切,是一个相当活跃的西周方国。

2024年是宝鸡“弓鱼”国墓地发现50周年,借此之际,“弓鱼”国出土玉器首次来穗展出,不仅能让市民朋友一睹千里之外、千年以前的西周“弓鱼”国玉器的精美,也能从雕琢未毕的璞玉中了解西周玉器的良工技艺,以此来认识“弓鱼”国的独特文化魅力。

图片

部分文物介绍

1、玉鱼(1974年宝鸡“弓鱼”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墓主为“弓鱼”伯,此玉鱼出土于墓主右腿附近。玉鱼为青碧玉质,有深色斑点,微受沁,有朱砂等附着物。由于鱼身、鱼尾之间有一半圆形的管钻痕迹,玉鱼有可能是再生形玉器,即原器可能是斧、钺类工具,经再加工而成玉鱼。

图片

2、片雕回首玉鹿(1974年宝鸡“弓鱼”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弓鱼”国墓地共出土玉鹿9件,此件是较为精美的一件。“弓鱼”国墓地茹家庄一号墓的墓主为“弓鱼”伯,此件玉鹿应该是属于同一墓中的殉妾。玉鹿为青玉,受沁呈灰褐色,鹿为回首站立状,雕琢简洁明快,鹿角如树枝分叉,高耸头顶,鹿双目微翕,似在山野中闲庭信步、闭目遐想,生动逼真。

图片

3、三联璜璧(1980年太白乡浪店村高家咀出土,扶风县博物馆藏)

这一组玉璜具有齐家文化特色。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玉器盛行多璜联璧,且造型简洁,装饰朴素。宝鸡地处关中平原的最西端,西北接甘青,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宝鸡自古以来就成为各种文化的交融地,齐家文化玉器在宝鸡地区出土较多。这组玉璜为同一玉料所制,玉质、器型相同,三璜可以组合成璧。虽出自西周窖藏中,但玉质、器型风格都显示出齐家文化的特色。

411x259_65a116b26b28d.png

400x258_65a116b269e0b.png

393x256_65a116b2692ac.png

4、透雕石榴玉饰(明代,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这件玉饰应是镶嵌于如意上的瓦子或是其他器物上的嵌饰,运用石榴和蝉作为纹饰题材。在传统纹饰中,石榴象征子孙繁昌,蝉有“蝉蜕于污秽”之意,表示高洁,也有一鸣惊人之意。石榴与蝉,是明清玉雕中常见的吉祥题材。

图片

5、龙凤纹玉璧(清代,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这件玉璧采用浮雕技法,一面饰首尾相接的带翼螭龙,另一面饰相对交尾的两只凤鸟。此类图案在清代晚期较为流行,寓意广游天下,结交四方。玉璧是玉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类,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开始,至清代仍长盛不衰。清代是玉璧的仿古期,此时的玉璧不再是沟通天地灵物和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而是帮助凡人趋吉避邪的吉祥物,因此玉璧上常常雕刻龙、凤、云气、星象等吉祥图案。

图片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裴晗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