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测算,全国每年新发癌症例数达406万例,其中相当部分患者都需要接受化学药物治疗来针对恶性肿瘤进行以毒攻毒。即便是在免疫、靶向药物等新型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方案层出不穷的当下,化疗仍然在临床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化疗往往会带来掉头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可是在临床实践中,肿瘤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CIM)则更加凶险,因为骨髓抑制带来的化疗延迟、严重感染、出血和贫血等副反应,甚至可以导致肿瘤患者发生死亡风险。
日前,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举行发布会,公布并解读了我国首个超万人大样本的化疗骨髓抑制流行病学调研报告——《明见|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总体比例为44.2%,即肿瘤化疗患者约每两人中,有一人可能发生骨髓抑制。
万人大调查
找出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中国数据
尽管当前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和疗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对大多数恶性肿瘤而言,化疗仍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受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新发癌症病例数仍呈上升趋势。到2040年,中国预计每年约有420万新发癌症患者符合化疗指征,占全球化疗需求的27.8%。然而,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可能导致化疗药物减量或周期延迟、严重的感染、出血、贫血等,从而降低化疗效果、增加治疗费用,是患者生存的“绊脚石”,也是临床医生绕不过的“一道坎”。
化疗导致的骨髓抑制到底有多严重,临床干预手段是否有效?迄今为止,关于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源于国外,而中国作为全球化疗需求最高的国家,尚缺乏反映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真实情况和管理现状的大型流行病学数据。
此次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明见》报告,是我国首个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发起,本次调研,历时近一年,覆盖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超10000名化疗患者以及305名全国主任级肿瘤科专家。
明见项目的项目组长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姜文奇教授表示:“《明见》报告具有中国特色,深入分析了我国肿瘤化疗相关的骨髓抑制临床现状,填补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将有助于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并将为未来肿瘤药物研发、临床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带来更精准的指导。”
《明见》项目由江苏省肿瘤医院冯继锋教授发起倡议,并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瑞华教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姜文奇教授联合担任项目组长。报告分别从患者和医生两个角度报告了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和管理现状,旨在向社会各界反映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实际情况,揭示其对肿瘤患者疾病管理和疾病负担的影响。
两个肿瘤化疗病人
就有一人出现骨髓抑制
“调研数据给我们几个主要启示。首先,中国肿瘤患者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高,临床医生需要引起重视。”姜文奇教授说,万余名接受问卷的肿瘤患者中,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总体比例为44.2%,即肿瘤化疗患者约每两人中,有一人可能发生骨髓抑制。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会发生多系血细胞指标降低;三系骨髓抑制,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下降的患者占比为11.2%,即超过1/10的患者在化疗后发生了全血细胞的降低。
“其次,《明见》数据也显示,在未发生骨髓抑制前进行干预,有较好的未雨绸缪效果。”姜文奇教授说,明见项目统计了临床上对骨髓抑制预防性手段的使用情况,其中最常用的单一预防药物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47.9%),其次是全系骨髓保护药物曲拉西利(19.9%),其他还有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等。值得注意的是,接受预防用药的化疗患者,本身比一般患者存在更多骨髓抑制高危因素,所以这部分人群如果不进行预防,必然有很高的骨髓抑制发生率。
《明见》调查显示,这部分人群在实际接受预防性干预后,骨髓抑制发生率为58.3%,确实高于一般化疗人群。对这一部分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已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下一治疗周期使用预防性手段,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曲拉西利、促血小板生成因子,则患者再发生骨髓抑制的比例明显下降。例如,在化疗前使用曲拉西利进行干预,对首次化疗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仅有28.6%,为同类干预手段中最低。曲拉西利的干预,也让前一周期曾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在下一治疗周期的骨髓抑制风险降低了42.5%。
骨髓抑制的预防手段是否满足了临床实际需求?《明见》项目执行组长,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波教授认为,调研结果提示,骨髓抑制的临床预防并不充分。据沈波教授介绍,《明见》涵盖了患者和医生两种人群的针对性问卷设计,从医患双方进行更全面的临床诊疗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患者端实际统计的骨髓抑制发生以及接受预防的情况,与医生端对预防性用药的观念存在差异。
“大部分医生乐观估计了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后续化疗的影响,尽管92.8%和61.6%的专家表示会对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和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增加出血风险)进行预防性干预,但实际接受预防治疗的患者比例仅有79%和36.2%。预防不足会导致更多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尤其是血小板减少,在三系血细胞减少中,对患者化疗的影响最大,会导致更多的化疗延迟或减量。该问题值得广大临床医生们关注。”沈波教授也认为,这一偏差可能与咨询医生抽样均衡性、患者经济情况或各地医保报销政策支持情况等有关。
他表示,本次调研同样发现,一些新兴药物的研发和上市为CIM 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特别是某些尚无指南共识推荐的临床问题,例如血小板减少的一级预防和肿瘤相关性贫血的预防等等。新型CDK4/6 抑制剂曲拉西利在化疗前使用,可有效降低CIT和CRA的发生率,显示出了多种传统骨髓抑制防治药物无可比拟的优势。
建议增加骨髓抑制预防药物的可及性
《明见》总结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仍然缺乏普适性的骨髓抑制风险评估模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防的实施;在预防用药过程中,医生对于药物的选择与指南推荐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急需更加规范化的诊疗模式,从而切实改善肿瘤患者的整体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
据悉,中国抗癌协会除了近期将印发《明见》报告全文外,未来也会将本次调研的相关数据发表于主流国际学术杂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化疗骨髓抑制现状,带来启发和借鉴价值。
“我国每年有数百万肿瘤患者需要接受化疗。希望新数据的出炉,帮助广大患者与家庭更好地认识化疗骨髓抑制,以及科学护理的重要性,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骨髓抑制的预防和治疗。对科研制药界来说,相信这份报告也让他们‘明见’了骨髓抑制依然存在未满足的重大临床需求,指出了新药开发的方向。”
姜文奇教授表示,希望《明见》报告对于药监、医保等政府部门提供一份大样本、颇具说明性的数据参考,以便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调整医药相关政策,鼓励骨髓抑制防护手段的创新,提升患者对此类治疗药物的可及性。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常建华教授建议增加骨髓抑制预防药物的可及性,医保覆盖很重要。“临床实践中,化疗不良反应造成的医疗成本也是很高的,预防很有必要。”
相关链接:化疗
化疗,即采用化学性细胞毒药,杀灭快速分裂的肿瘤细胞。自1943年,美国耶鲁大学的药理学家首次以剧毒物氮芥成功用于淋巴瘤治疗,化疗药物凭借强力作用全身,以及相对经济的价格逐渐成为癌症“基石疗法”。然而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化疗的毒性也会波及人体增值较快的正常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令人闻之色变的毒副反应。提起化疗的毒性反应,老百姓的认知往往在脱发、呕吐。而对专业医生而言,化疗带来的患者所不能承受之痛,或在看不见的骨髓中。
骨髓即人体“造血工厂”。骨髓中负责生产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干/组细胞受到化疗损伤,会导致外周血里的三系血细胞显著下降,即临床上所谓“化疗引起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可致患者发热、感染、疲劳、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骨髓抑制也是化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毒性。通俗而言,即化疗患者的验血报告单上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系指标的“下箭头”后,因“投鼠忌器”,医生可能需要降低化疗剂量,或延迟治疗,让化疗的作用大打折扣,影响了患者生存期。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沈锐冰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