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已成为常态化技术手段,渗入人们文化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今年1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下称《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行动,明确了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挖掘文化数据价值、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治理能力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以期发挥数据要素在文化旅游行业的量级倍增效应。
《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目前是否已有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为文化旅游业带来哪些机遇?数据如何在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方面发挥作用?围绕“数据要素×文化旅游”的行动路径和落地场景,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庹祖海分享了他的看法。
庹祖海 图源深圳新闻网
文化机构正探索数据资源开放和有偿使用
问:“数据要素×文化旅游”提出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支持经营主体加强数据开发利用。目前是否已有相关实践?
庹祖海:是的。近年来,我国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加快,各级文化机构采集了大量优质的古籍、美术藏品、经典舞台艺术作品、文物藏品等文化数据资源。为了使这些数据更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机构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数据资源向公众开放,另一方面探索开展文化数据资源的有偿使用。
我认为,“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中有关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的要求,将进一步丰富文化数据转化利用的场景,并有助于文化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交易流通,为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积蓄新动能。
问:哪些地方在文化数据资源的开放和有偿使用方面率先做出了尝试?可否举例?
庹祖海:在文化数据资源开放方面,比如故宫博物院开发了数字文物库,开放10余万件(套)文物藏品的高清影像数据;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发布我国50余个民族的1.1万条传统音乐数据等。
探索有偿使用的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前者授权使用文物藏品数据,开展研究、展览、出版等;后者推进古籍、民国时期文献等专业数据库以及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授权出版社、文创产品开发机构等使用。另外,苏州丝绸博物馆授权使用丝绸纹样数据,开发了一批动漫衍生品、音响器材、文创产品等。
大量文化数据资源分散难以直接供给大模型
问: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过去一年里火遍全球,有观点认为其将重塑每个行业。那么,大模型可能为文化和旅游领域带来哪些机遇?
庹祖海:我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有着巨大潜力。
具体来讲,文化大模型通过学习文化数据资源,可个性化生成美术和音乐产品,创新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可帮助娱乐和演出企业增强虚拟角色的智能程度和互动性,为文化活动提供更为真实的沉浸体验;可作为文艺作品欣赏和文化产品消费过程中的“艺术欣赏助理”,便捷提供背景信息,促进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可在文化场所和旅游景区等提供智能导览服务,提升文化和旅游智能化服务水平。
问:要实现大模型与文化和旅游相结合,还面临哪些障碍?如何解决?
庹祖海:我国目前已有大模型尝试与文化和旅游结合,进行了如补全画作、生成音乐等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不过,数据“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易于获取的中文数据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大量的优秀文化数据资源分散保存在文化机构,难以直接提供给大模型使用。
“数据要素×文化旅游”提出挖掘文化数据价值,鼓励依托市场化机制开发文化大模型等。在我看来,通过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为文化大模型提供高质量、大规模、安全可信的语料数据支持;借助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文化资源将得到深入挖掘与利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旅游数据跨部门、跨实体共享融通
问:“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还提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等要求,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有何意义?
庹祖海:数据是智慧旅游的显著特征,实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等信息,开展流量监测、引导分流,创新旅游服务模式等,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重塑监管机制和治理方式,提升旅游治理能力,也亟需数据驱动。
事实上,一些地方围绕涉旅游数据的汇聚整合和智慧应用,探索形成了一批有益实践。如“黄山先游后付·信用游”与支付平台合作,提供购买景区门票等旅游产品时的信用游服务,便捷游客出游;杭州市“文管在线”接入全国旅游电子合同、旅行社ERP团队信息等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生成“不规范签订旅游合同”“不合理低价游”“同团不同价”等预警,助力旅游市场监管执法。
“数据要素×文化旅游”提出的要求,将有助于推动旅游数据跨部门、跨实体共享融通,促进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实现旅游市场监管执法全量覆盖、全程跟踪,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樊文扬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