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东莞卫生健康系统将如何为东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保驾护航,东莞两会期间,南都记者专访了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摄影记者 刘媚
她指出,2023年,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和“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实现了综合医改持续深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再添活力、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筑峰提质、基层卫生服务筑牢网底、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健康民生福祉全面夯实……
2024年,将围绕“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从九大方面入手,为双万城市建设筑牢健康之基。其中,为继续助力打造东莞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健康发展,今年,计划为全市1320家企业配备健康副厂长。
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新增医疗床位1290张
南都:去年,东莞卫生健康系统提出“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请介绍一下过去一年东莞卫生健康事业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张巧利:2023年,东莞市卫生健康系统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和“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持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创新发展,综合医改持续深化。福建三明经验在我市推广,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创新合作共建机制构建高品质医养结合生态圈”获评广东医改十大创新典型案例。
(二)创新赋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再添活力。疾病预防控制网筑牢织密,重点传染病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我市报告和新报告丙肝病例的核酸检测率达73.56%、71.78%,抗病毒治疗率达35.52%、41.34%,均位居全省前三。
艾滋病全流程防治工作高效推进,成功申报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职业健康机制创新发展,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形成“防、治、管、教”一体化的“预防+医疗”企业员工健康服务模式,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三)抢抓机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筑峰提质。医疗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市人民医院在中国医院竞争力地级市医院100强榜单中排第13名,保持在全省前3名的佳绩。市中医院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排全国中医类别医院第49名。市第八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别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相应专科类别中保持“国考”百强佳绩。
校地共建成效显著,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国考”比上一年进步462名,是全国进步最快的三级综合公立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比上一年进步269名,实现跨越式发展。
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组建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医联体片区网格化布局管理加快推进;全市新增国家级胸痛中心4家,新增医疗床位1290张,综合ICU重症床位数增至1200张。
专科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建成华南地区首家整合全市病理资源的公立区域性病理诊断中心,组建全市病理专科联盟。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我市公立综合医院零的突破。
卫生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省内首个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市儿童医院发热门诊大楼项目正式启用。
省内首个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启动。
(四)聚焦“百千万”,基层卫生服务筑牢网底。持续打造群众“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市建成39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市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基本标准,其中2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占全市总数的72.72%,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东莞全市建成39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扎实推进,全市建成34家香港金牌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203个,常住人口签约数438.63万,签约率41.63%,重点人群签约数144.91万,签约率84.45%。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实施分时段精准预约,设立分诊绿色通道,推行线上问诊转诊。已为1030.77万常住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超90%。
(五)与时俱进,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资源提质扩容,推动虎门中医院、清溪医院、企石医院转型为具有县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的新型镇级中医医院,虎门中医院获评全省唯一的二级甲等镇街中医院。
构建“15分钟优质中医药服务圈”,建成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37个,400张床位以上公立中医院增至5家,中医药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2023年,东莞建成首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37个。
中医药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成功创建1个国家名中医工作室、2个市级名中医药工作室。新增市中医重点专科14个、市中医特色专科7个。
(六)多措并举,健康民生福祉全面夯实。普惠托育体系持续建设,全市在营业托育机构308家,其中已备案301家,备案率为97.73%,可提供托位2.57万个。我市备案托育机构数量和备案率均为全省第一。
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精准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长效针治疗+购买本市医保”双兜底政策。
扩面提质,今年拟为全市1300多家企业配备“健康副厂长”
南都:东莞在全国首创“健康副厂长”模式,正是东莞践行“健康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健康两不误的生动实践。请介绍一下东莞“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的成绩,以及接下来继续深化该项工作的举措和想法?
张巧利:2023年2月,东莞市卫健局选取东坑、横沥、茶山、桥头等一批街镇试点“健康副厂长”模式,从属地公立医院、社卫中心、疾控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中选聘出的专业医务人员,以分片包干、分片负责的形式,为工厂企业职工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健康服务。目前,东莞各镇街结合自身实际,并开辟了多个特色“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
截至目前,已为823家企业配备496名健康副厂长,服务企业员工超15万人次。
健康副厂长的服务获得企业积极支持和员工的一致好评,我们对接受服务的84657名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达99.70%。将健康副厂长作为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联络员,做优政府桥梁,做实医疗支持,做强实体经济,以走进企业、搭建平台、共促发展的形式,提升卫生健康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工厂企业深度融合,促成政医企三方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政府赢得口碑、医疗机构赢得信赖、企业员工赢得健康的“三赢”效果。
截至目前,东莞已为823家企业配备496名健康副厂长,服务企业员工超15万人次。
健康副厂长工作模式在打造东莞营商环境、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受到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为其他地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了先行示范的“东莞样板”。
2024年我们计划进一步扩面提质,为全市1320家企业配备健康副厂长,为企业提供健康义诊、健康讲座、急救培训、职业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控等服务。
加强部门之间、系统内部、医疗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健康副厂长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细化目标任务,把健康副厂长工作做实做细。积极开展现场调研、督促指导,争取形成更多可推广可复制的东莞经验、东莞模式,助力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九大方面发力,助力东莞高质量制造强市建设
张巧利: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创新、强基固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
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品质医疗、温暖服务、守正创新、协调发展”的愿景目标,为双万城市建设筑牢健康之基。
(一)实施党建引领赋能发展工程。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四强”党支部创建,促进各级党组织全面过硬、全面进步。持续开展“我的故事我来讲”“一支部一范例、一单位一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打造党建示范点。持续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将医药领域反腐工作纳入深化医改政策体系,切实净化行业风气。
(二)实施深化综合医改攻坚工程。以推广三明经验为抓手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财政补助、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综合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三)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工程。一是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整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理顺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完善各级疾控队伍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管理、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置能力。推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设立疾病预防控制或公共卫生科室。推进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机制。
二是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行动。扎实做好新冠疫情“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大力建设全市第五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发挥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引领作用,增创1个国家级、1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专项行动。
三是强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救治能力。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建强市第九人民医院,与市内三甲公立医院建立多学科帮扶机制,推动市人民医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打造立体化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和拓宽直升飞机救援应用场景,升级改造120急救指挥系统。建设8个省级三级以上创伤中心和一批市级创伤中心。
四是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完善市镇村三级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在全市各镇街(园区)开设社区精神科门诊,每10万人口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4名。打造东莞市知音莞家心理关爱热线品牌,服务评价满意率达95%。组织100场心理健康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宣讲活动,推动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2%。
(四)实施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工程。一是促进高水平医疗资源发展。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BNCT项目开展临床前研究与临床试验,推进市人民医院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东莞市硼中子俘获(BNCT)治疗研究中心项目动工建设,市中医院二区改扩建项目完成主体封顶。
二是推进新改扩建医院建设。推动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项目、市第九人民医院项目投入使用。推进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市中医院骨伤科研究中心建设。做好市第七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前期工作。
三是促进医学科技创新。推进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市人民医院肿瘤临床医学研究所、呼吸和重症医学研究所建设。遴选、推广20项卫生健康适宜技术下基层。
四是促进人才引育提升。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家、省领先水平的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
五是提升医疗质量和专科水平。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和患者安全专项行动。建立质量控制中心考核机制,新增3-4个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推进全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平台建设。梳理互认目录,明晰互认规则,理清职责分工,确定建设目标,到2024年6月,全市100%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基本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互认共享。
争取建成4个国家级卒中中心、2个国家心脏康复中心、5个癫痫中心、5个房颤中心。推动优势学科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新增省级重点专科10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30个。
(五)实施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工程。
一是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市东南部中心医院深入开展校地共建,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东莞水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东南部片区新型健康医联体、中医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补齐水乡、东南部片区资源短板,打造整合型服务体系,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普惠。
三是推进镇街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堂医院、横沥医院、洪梅医院、大朗医院、虎门医院、虎门中医院、厚街医院等新改扩建工程。新增4家镇街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推动19家镇街公立医院向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市级专科医院、医养结合和老年病医院方向发展。
(六)实施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工程。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新增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和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投入使用,推进社区医院建设。推进签约家庭医生群众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积极推进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力争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达42%以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香港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建设率达95%以上。
(七)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虎门中医院与广东药科大学校地共建工作。创建第一批市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实现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护理门诊,2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中医阁”,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补齐中医医疗资源短板。实施“莞邑岐黄工程”,培养一支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打造东莞名中医药专家地图。
(八)实施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工程。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强化“一老一小”精准健康服务,发展社区托育、用人单位托育等多种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务,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新增64个社区(村居)心理关爱项目点。
(九)实施行业治理现代化建设工程。一是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全力推进系统法治和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落实重大决策、合同等法制审查,参与医疗纠纷处理。组织开展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二是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大力弘扬东莞“最美医护”精神,精心组织第九届“最美医生”“最美护士”评选活动,开展“最美医护”宣讲,完善典型宣传常态化机制。组织举办第三届卫生健康文化艺术节,打造“有医术,也有艺术”的品牌。
钟南山院士亲笔题写2023年“最美医生”“最美护士”发布仪式的主题。
采写:南都记者 黄芳芳 实习生 蒋妍嘉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两会报道组 出品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供图,署名除外)
编辑:黄芳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强信心 东莞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