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六年级的徐炜轩凭借长篇小说《陨星》,在第三届“鲲鹏”青少年科幻大赛上摘得全国奖项,不少网友赞叹:看到了科幻文学和深圳文学创作的未来!
“少年作者描绘未来色彩”
刚刚结束的六年级第一学期,徐炜轩发觉自己在学校里经常会被陌生的同学关注和讨论,最常听到的是:“他就是那个写出26万字的人。”
起因是一个普通的上学日,深圳市学生文联秘书长、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学研究员谢晨突然来到福田实验教育集团侨香学校开讲座,徐炜轩以为是自己所在的学校文学社小型交流活动,结果礼堂里来了一整个年级的学生,而自己的位置在台上。原来,这是谢晨对本届“鲲鹏”奖获奖作品——徐炜轩的《陨星》进行的一次原创鉴定“突袭行动”。
谢晨一来就开门见山,从作品的情节脉络聊起,向徐炜轩提了许多问题,他虽然紧张但都能一一对答。从此,徐炜轩暗地里写下一篇26万字科幻小说的事情,就不再是秘密了。
徐炜轩坦言:“写作那段时间是最畅快的时候,我感觉写作就相当于休息娱乐。”
三年级下学期,语文老师启发了徐炜轩对文学的兴趣,他初次参加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就获了奖。四年级,徐炜轩加入学校木兰文学社,得到了更多专业的文学指导,并接触了科幻写作。那正是首届“鲲鹏”奖征稿阶段,对科幻还是懵懂状态的徐炜轩动笔写下第一个版本的《陨星》,但当写到1.7万字时遭遇瓶颈,因临近截稿日期,他只好暂且搁置,修改了自己写过的两个短篇小说提交。惊喜的是,其中一篇《1402基地》喜获入围,这也让他大受鼓舞。
之后,徐炜轩开始大量阅读科幻题材的小说,尤其是刘慈欣的《三体》,为他打开了科幻写作充满想象力的大门。一次偶然的阅读,徐炜轩了解到一种叫做鲸落的自然现象,“如果将宇宙比作一头鲸,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于是他写下《鲸落》,也入围了第二届“鲲鹏”奖。
科幻写作比赛不仅是徐炜轩写作的动力,也是他成长的土壤。他有了更多机会参加深圳年轻作家的座谈、倾听专家老师的演讲,领悟更多写作技巧、反省自己写作不足之处,也在前辈们的分享中发现科幻写作的快乐和对生活学习的帮助。
从第一届2000字作品到第二届3万字作品,在第三届“鲲鹏”奖启动时,徐炜轩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写出比上次更好更长篇幅的作品,冲击10万字,争取获奖。
2023年的寒假,徐炜轩重新拾起了未完成的《陨星》。他收集资料,搭建起科学的框架,开始描绘平行世界的雄伟史诗。徐炜轩说,这是一个在太阳系外文明入侵背景下的人类抗争故事。在这篇小说中,全人类团结共进、卓绝奋斗,最后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守卫了自己的故土。真正的战场不在太空,而在科研人员日夜奋战的台灯下。
徐炜轩的母亲徐康发现儿子在科幻写作后,时间管理能力更强了。作为儿子作品的第一读者,徐康每天都关注着徐炜轩的写作进度。她称,长篇科幻写作没有耽误学习,反而对孩子起到了促进作用——徐炜轩的学习效率更高了。
“播撒驰骋未来的科幻种子”
2021年5月,国内首个专门面向25岁以下青少年的科幻文学奖“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落地深圳,至今已举办三届。在第三届“鲲鹏”奖获奖名单中,18位获奖者中一半来自深圳,而且都是中小学生。
作为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谢晨表示,奖项的意义在于两方面。一是文学的意义,希望能培养出一批像刘慈欣、王晋康这样在科幻写作领域的领军人物;二是教育的意义,通过科幻写作比赛,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科幻的想象力、创造力对他们的成长、今后职业选择产生积极影响,这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徐炜轩现在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下一次,他想创作一部与航天有关的科幻小说。谢晨期待,未来深圳乃至全国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站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前沿,文理双修的跨学科人才。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朱晓芳